□本报通讯员 左双苗 肖凡
“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黄土裸露的萧条景象蜕变成绿水青山的秀美画卷,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地瘦人贫的落后面貌得到彻底改变……这些变化,得益于湖南省持续开展的水土流失治理。
湖南水土流失治理近年来进一步提速。“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已投入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资金11.4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1.21平方公里。特别是在山丘区坡耕地治理中,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达5.07亿元,涉及9个市州19个贫困县,其中2017年以来所有资金全部安排在国家级贫困县。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有效实施,提升了贫困地区坡耕地的保土保肥能力,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村民就业,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成为“惠民工程”“富民工程”“生态工程”。
荒地变宝地 红茶香满园
宜章县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全县以低山丘陵为主,农业基础薄弱,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经过实地考察,因地制宜在当地开展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宜章县2017年在天塘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修梯田274.4公顷,并配套建设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同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农业开发公司和农村种养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项目完工后移交给湖南老一队茶业有限公司,打造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以及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项目带动了882户贫困户入股,贫困户每家每年可获得分红1020元。今年,茶园可生产毛茶15万斤以上,随着后续发展,茶园进入盛产期后,预计每年可产毛茶120万斤以上。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经过治理,天塘乡的荒地变宝地,茶业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持续带动群众就业,成为助力乡亲奔向小康生活的致富“发动机”。
“政府把水土流失治理好了,茶园也建起来了,我的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对我而言,在家门口就可以赚到钱,不用再去外地打工了。”当地茶农说。
治一方水土 富一方百姓
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凤凰县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地形条件复杂,坡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3,水土流失严重,当地百姓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2017年,凤凰县被列入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县。经过各级水利部门和当地政府的不断努力,截至2019年,完成坡耕地治理955.67公顷,栽植经果林近600公顷,帮扶贫困村21个、贫困人口1.09万余人。
凤凰县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探索出“公司+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和“山顶林木带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农田遍地”的治理模式,培育现代农业,加快群众致富步伐。
凤凰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紧扣“精准扶贫”规划,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实施项目。围绕“保土、保水、保肥”目标,在凉井村、板当村、高果村等地科学配套坡面水系,每亩粮食平均增产30公斤左右;在两林乡、千工坪镇种植油茶,打造精品油茶复合型种植示范片区3600亩;在以茶叶为主导的长潭岗镇,打造3000亩精品茶叶产业基地。
以坡耕地治理项目为契机,凤凰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了“治一方水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园”的目标。
治理新升级 群众得实惠
2015—2016年,祁阳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实施了容驷、板桥生态清洁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建设项目。
在项目实施中,祁阳县将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油茶、柑橘等产业,打造“一村一园、一村一景”的生态休闲观光广场和水土保持生态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祁阳县实施的生态清洁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项目是湖南省水土流失治理的升级版,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2011年至2019年,湖南省共投入4.3亿元,建设生态清洁小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87条,覆盖了所有市州。
荒山披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湖南省通过持续治理,让越来越多名不见经传的荒山沟成为群众增收的“聚宝盆”、回味乡愁的“打卡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