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西北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用水无虞绽放会心笑容 陈萌/摄

十堰丹江口市丁家营镇贫困户涂友梅家中用上了放心水 陈萌/摄

十堰郧西县土门集镇水厂厂长韩久坤介绍水厂情况 陈萌/摄

水厂工作人员认真记录水质监测数据 陈萌/摄
□本报记者 赵建平 陈萌
秦巴山区,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记者近日冒着高温来到鄂西北秦巴山区深度贫困村,感受这里因水龙头带来的一幕幕喜人变化。
“盼望已久啊!”2年过去,徐远昌仍然记得自来水从厨房水龙头一涌而出时的激动心情。
“再也不用到处找水了!”一年多前,搬入楼房的柯贤云第一时间拧开了新家的水龙头。
“水干净,好喝!”今年7月,借助提水泵站,家住山岗上的黄文珍圆了通自来水的梦。
…………
作为湖北省饮水安全精准扶贫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从吃水难到不愁水,从吃上水到吃好水,鄂西北秦巴山区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用水无虞而绽放会心笑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在他们心里愈发坚定。
啃这根“硬骨头”的过程,折射出湖北省近年来在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中付出的不懈努力。瞄准精准扶贫主战场,以攻城拔寨的决心,务实重行的态度,因地制宜的举措,荆楚水利人在保障安全水、实现幸福梦的攻坚路上步履铿锵。
直面难中之难 重任担当扛起来
白云搭肩青山,碧水映照蓝天,拥有“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耀眼名片的十堰市,是人们眼中那座风景秀美的魅力之城。然而,巍峨青翠的崇山峻岭之间,却是湖北省脱贫攻坚任务极为艰巨的深度贫困村,“听水响,看水流,人在山上为水愁”仍是一些高山贫困村的现实写照。
脱贫攻坚任务,不可谓不重:湖北省仅有的9个国定深度贫困县,5个位于十堰;全省37个贫困县,8个位于十堰;高达33.9%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的25.4个百分点……
安全饮水之战,不可谓不难:一些地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新建工程面临过桥、穿洞等施工难题;一些地区受制于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存在建设标准偏低、小型或分散供水工程偏多等问题;还有一些地区,水质保障程度不高,长效运行机制不完善,饮水安全成果还不牢靠……
聚焦脱贫攻坚、保障饮水安全有多难,荆楚大地上的干部群众就有多拼。
“我们将优先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来抓。”湖北省水利厅厅长周汉奎说。
十堰市水利局局长余荣江一谈起农村饮水安全就感慨万千,他曾长期分管过这项工作,见证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他坦言,目前饮水不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贫困地区,而且地貌特殊,成因复杂。“哪怕再难,必须解决好,这是群众的期盼,更是我们水利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余局长语气坚定。
有水吃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有入户的安全饮水是湖北精准扶贫“九有”标准之一,全面稳定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是不打折扣的硬任务。深刻认识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作这一“重中之重”的内涵,干部群众首先要筑牢“思想关”。
“对水的问题,我感受太深了。”十堰市郧西县副县长官开华曾担任过上津镇党委书记,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管水书记”。“连老百姓吃水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这些‘父母官’还谈什么履职尽责?”
理顺思路,划定路线,步步为营。湖北省确定了“十三五”头三年全部完成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任务的总体方案,前两年已对总任务量不大的涉贫县市一次性安排完投资计划,当年完成、当年出列。而今年则集中力量攻坚37个贫困县,确保让纳入省级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喝上放心水。“今年决战销号,明后年重在拾漏补缺、巩固提升,最终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湖北省饮水办副主任陈协清说。
严格考核,勤督严查,硬账硬结。将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作为各地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纪检监察的日常监督作用,激发水利干部职工在推进饮水安全工作实践中履职尽责、担当作为;采取“四不两直”的办法,对37个贫困县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不间断的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严防虚假解决,不搞“数字游戏”;全面实行四方联签制,每解决一户,农户、村委会、驻村工作队、乡镇政府均在表上签字……饮水安全已成为各地精准脱贫验收“一票否决”事项,确保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水龙头,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户户饮放心水,湖北水利人将百姓对水的期待转化为前行的蓬勃动力。“我们要有而且必须有这种站位、情怀、担当和自信。”湖北省饮水办主任陈建华说。
攻克坚中之坚 尽锐出战干起来
骄阳如烈火,绕过蜿蜒细窄的山间小路,走过长势喜人、夹道欢迎来客的玉米地,来到了郧西县关帝庙村贫困户黄文珍的家中。
门外小院里,水桶盛有水窖打来的水,水面散落着很多渣滓。“来屋里看看吧,我们现在不吃水窖水,改吃干净的自来水啦!”黄文珍笑着走进屋里,打开水龙头。
不管是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同步谋划,同步安排,统筹推进;将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和农发行贷款等各类资金用于饮水安全保障,积极争取异地扶贫搬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农村饮水安全倾斜……十堰市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项目进度加快,越来越多贫困户用水的“大事”得以解决。
攻城拔寨非常之阶段,需要非常之谋划、非常之举措。湖北全力攻克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饮水安全堡垒,在投资计划上优先安排,在工作摆布上重点部署,在督导核查上更加从严,采取超常措施,一户不落地推进。
“能集中不分散,能延伸不新建,能自流不提水”是十堰市饮水安全规划的总体思路,这也是顺应湖北省“城乡联网、区域联供、规模为主、分散为辅”的布局,践行“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建设理念。
然而受制于地貌条件,位于高山区的贫困群众仍面临集中供水无法覆盖的现实。“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利用提水泵站解决高山区缺水问题。”郧西县水利电力局总工程师邓文军说。无论是集镇水厂管网延伸,还是联村供水、单村供水,不同方式皆指向同一个目标: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在优先解决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的同时,统筹解决同一区域非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实现年度贫困户饮水安全全覆盖的同时,同步实施面上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将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和面上巩固提升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湖北推进饮水安全全覆盖的出战策略和突出特点。顺应这一作战思路,既盯紧局部,也着眼全域;既有应急之举,更有长远之策。
十堰市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县市高起点谋划,使饮水安全精准扶贫与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避免重复低效的短视行为。竹山县水务局副局长施敏说:“竹山饮水安全工作的‘起点’比较高,我们选择由几家供水企业实行集团化管理,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用群众的话来说,这叫‘优质管网户户连,既方便又安全’。”
镜头放大至整个荆楚大地,瞄准目标,铆足干劲,湖北水利人以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战姿态,在饮水安全扶贫攻坚路上一往无前。
作为湖北省第一批脱贫出列的3个贫困县之一,红安县上下总动员,水利局负责人分片包干,带领11个工作专班沉入各个贫困村,苦干实干半年之久,最终圆满实现脱贫出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咬定“一管清水进农家”工作目标,成立若干个“尖刀班”,每周五天四夜在一线奔波……
精准施策,务实重行。各地咬定青山不放松,从明确思路到编制规划,再到筹措资金、建设管理,每一个环节既稳扎稳打,又积极寻求突破,在实干中抓住机遇,在实干中破解难题,确保脱贫摘帽贫困户饮水安全全覆盖。
保障民生之要 群众心里热起来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水的浸润,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饮水的需要是饮水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十堰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已解决80%,建设标准、辐射人口、工程效益都明显上了一个档次,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受益,因水而乐。
“一年下来,水费其实就一百多块钱,真正是‘打一天工,吃一年水’。”丹江口市三清庙村贫困户徐远昌说,“而且还给我们免了入户安装费用哩!”
入户沟通,了解需求,及时化解疑虑;热线服务,抢修维护,做到有求必应;加强监测,保护水质,坚守安全底线……工程不仅要建得成,更要管得好,使之长久发挥效益。
郧阳区采用“专管加群管”的运行模式,日供水500吨以上的规模工程由供水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单村供水工程由村组管理,分散供水工程由受益个人管理;丹江口市成立农村供水管理局,统一管理集镇规模以上供水工程,并采取专业水厂和协会管护“二合一”,水利站、水厂、协会“三合一”等小型供水设施管理模式;郧西县实行集镇水厂国企管理,集中供水工程公司化管理……“省里鼓励组建区域性、专业化供水组织对农村供水实行统一管理,十堰各地也积极探索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余荣江说。
“我是把饮水安全放在巩固政府执政基础的高度来看待的。”官开华坦言,在推进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比如供水管道占用村民土地,对交水费存有异议等,“耐心沟通,好好劝说,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这是造福老百姓的公共事业。”
唯有不断加强供水工程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才能确保为农村地区注入源头活水的强大生命力,湖北为此下了大力气。深入推进“百佳十优”农村示范水厂创建活动,持续加强运行管护体制机制建设,供水服务的质与效不断提升。
郧西县土门集镇水厂供水范围覆盖周边贫困户近2000人。小巧的厂房有着全新的自动化设备,取水、加药、排泥、过滤、消毒等工艺,均可实现自动化运行控制;原水、出厂水的水质、水量,均可实现在线监测。
竹山县宝丰水厂的用水户里,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在水厂的供水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微笑着给村民递上水费单据,指着一旁的公告牌说:“您可以关注‘竹山供水’微信公众号,既能在线交水费,又能查询历史账单。”
科学管理,长效运行,是保障饮水安全绕不开的一道必答题。无论是源头的监控,还是末端的服务,湖北精心呵护供水生命线,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服务到群众的心上。
“做梦都没想到,水能通到梁子上来!”“很满意,政府给我们办了实事!”“日子越过越有希望!”……村子里的老百姓对水龙头评价很高。
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步履铿锵。湖北水利人将在脱贫攻坚路上持续发力,把最硬的骨头啃下来,将最难迈的坎儿迈过去,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加足量、更为安全、更有保障的饮用水!
【链接】评论:决战销号 不胜不休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8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