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打浪的洪湖大地上有一个老水利人的名字妇孺皆知,他一生默默无声干事,在群众的呼声中多次受到《必威体育登陆 》、《人民长江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杂志社》等媒体的赞扬。广大群众称赞他为“廉洁奉公的楷模、科技创新的典范、舍己为民的公仆、著书启后的贤明”。
他就是湖北省洪湖分蓄洪区洪湖分局老工程师——谢作炎。
水利堤防不能麻痹,科学治水更是关键。创新则发展,守旧必落后。他是他40年来不断坚持的治水理念。
从1956年扎根水利堤防开始,谢作炎义无反顾地干了40年。
工作中,谢作炎兢兢业业,推陈出新。他常年每天工作10余小时,扎根一线。他生平主持完成了55项工程,33项自主创新成果;应急主持抗旱拦河、溃堤抢堵10余次,抗御过30多次洪峰,整治危堤40公里;消除管涌、散浸隐患数百处,设计“一土五用”改废工程,变废为宝,七年来共开发近万亩废地;研发“高筑压台”技术,六年整治好东荆河段三十年的隐患,使东荆河危堤成钢堤。领导农民成就诸多事业,它们耸立在洪湖三分之二土地上为人民奠定了“洪安、水适、路畅的安居乐业基础。
生活中,谢作炎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他不用公车、不公款吃喝旅游,出差选住低价铺、健身免医,甚至一张纸、一滴水都要重复使用,政策内该享受的舍不得花,为公节约。
他深谋远虑,为了加强堤防防护与发展经济,从60年代起,自主创新淘汰旱柳,研发栽培好经济型防护林50万株,品种价值年平提高30倍和利用防汛反压地发展养殖业,使两段年平创收近八百万元,使单位和沿堤农民都获利。
昔日困居堤脚,工程停建、资金断奶、求援度日的主隔堤和经济贫乏,靠农民养堤的东荆河,从1984年开始为农民减负。近十余年来可以拿出大量资金解决职工福利 和在城区购地建房迁居,换了人间。
综观他的一生,20年跋涉洪荒、30年住工棚,以水利堤防为主,多次被选派到多业火线上“抢火”解决了多项难题。在这40年中,他风餐露宿、废寝忘食、自生创新、独挡一面,以己心系民心,博览开发大地资源,全心全意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