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0月9日讯(通讯员 孙又欣 李嗣军 谭巍)9月26日和9月28日,汉江汉川站和其支流的东荆河先后退出设防水位,标志着我省抗御今年汉江秋季大洪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9月5日至9月27日汉江上游发生了1983年以后最大秋季洪水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其成因为,汉江上游出现递次加强的三次暴雨过程,汇流递增,丹江口水库调蓄能力有限,水位不断攀升,持续在汛限水位以上运行,被迫加大泄量所致。秋汛期间的21天内,汉江上游累计产流146.2亿m3,为历史同期均值三倍,其中14日至21日最大七天洪量92亿m3,超过秋季20年一遇91.6亿m3的洪水标准4000万m3;入库洪峰流量分别为6260m3/s、2.21万m3/s、2.7万m3/s,其中最大洪峰流量接近秋季20年一遇。汉江上游的七天洪量为新中国建立以来仅次于1960年、1975年、1983年秋季大洪水的第四大洪水。
经过长江防总调度,丹江口水库从9月9日20时加大泄量,由1540m3/s,递次加大到1.28万m3/s。丹江口水库从9月8日开始,持续在汛限水位以上运行22天,最高超汛限4.1米,累计泄洪118.5亿m3。汉江皇庄以下河段分别从9月17日、9月18日突破设防、警戒水位4(皇庄站)至9天(汉川站)、4(沙洋站)至6天(汉川站),其中仙桃站21日最高水位36.23米,超保证0.03米,距历史最高仅差0.01米,持续4小时后,实施分流,水位下降。在汉江过洪期间,长江水位低,汉江下游汉川站入长江的汉口站水位相差11.27米,落差之大史所仅见。
本次汉江秋汛具有洪量大、变化快、水位高、流速急、时间长、形势紧和风险高危史所稀遇的特点。由于汉江中下游堤防尚未实施全面整治,标准低、基础差、在高洪水位压力下,极易出险,增加了防守抢险难度,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在抗御汉江秋季大洪水中,国家防总、减灾委关心、支持、指导,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严密组织指挥,适时科学决策,主要领导坐镇指挥、深入一线指导;省防指时刻关注上游雨情汛情,加密会商频次,全程跟踪洪峰走势,科学研判防洪形势,加强应急管理,作出严密布防安排,及时提出运用丹江口水库科学控泄的建议,及时启动汉江防汛应急响应,及时启用杜家台河道分流减缓汉江防洪压力;省军区、武警湖北总队等防指成员单位全力支持抗洪抢险。汉江沿线强化领导、强化责任、强化巡查,军民联防、警民联防,13万干部群众参战,昼夜布防巡查,科学判险除险61处,及时组织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5.2万人,其中杜家台分洪道7610人,确保了群众生命安全;实现了未溃一堤、未垮一坝、未损一闸站的防洪目标,确保了沿线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以小损失赢得大安全,尽管杜家台行洪道分流损失近亿元,但与高洪水位带来的经济社会高危风险威胁相比,为小损失换来大安全、小代价赢得大效益,确保了规避风险保安全,战胜了汉江秋季大洪水。回望东去汉江秋季大洪水,从新一轮治水兴鄂的战略层面,有四点有益的启示。
第一,构筑标准适度的防洪保护圈势在必行。洪水威胁历为湖北心腹大患。汛期,全省有50%以上的人口、78%以上的工农业产值直接受到洪水威胁。1998年大水后,我省长江干堤得以大规模整险加固,基本达到“长流规”的标准,但防洪保护圈尚未完全形成。汉江是长江上的第一大支流,年径流与黄河相当,其保护圈内多为湖北精华之地,原有十强县市,占有8个,尽管目前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已近尾声,将提高水库的调蓄洪水能力,但是丹江水库泄洪难免,加上丹皇区间汇流面积广大,且没有控制性工程,如两路洪水遭遇,中下游防洪压力仍然很大。汉江中下游除55公里遥堤、112公里武汉市堤基本达标外,其他的745.6公里干堤和连江的东荆河、汉北河、府环河等重要支堤、湖堤普遍欠高、断面不达标、堤基渗漏、穿堤建筑物大部年久失修,险情频发,安全风险隐患大,为江河防洪保护圈的“短板”。从本轮秋汛看,汉江中下游在高水位的三天左右时间内,险情多发频发,管涌8处、崩岸25处、井险3处、浪坎1处、浑水1处、散浸17处、闸门漏水5处、闸险1处,实施严防死守难度大,牵扯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力,与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所需要的水安全环境不相适应,与汉江沿线人民群众期盼安澜、期盼美好生活新诉求不相适应。今年秋汛期间,汉江堤防短时多险并发,再次警示我们,汉江中下游堤防加固建设已迫在眉睫。近9年来,汉江中下游四现大洪水,杜家台分洪区洪道三次撤离群众、两次实施分流,其再现大洪水的机率很高。要抢抓中央和省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的战略机遇,抢抓新一轮治水兴鄂的历史机遇,力推汉江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早日实施,尽快构筑标准适度、功能全面的江河防洪保护圈,不断提升抵御汉江洪水的能力,将汉江沿线广大干部群众从沉重的防汛负担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使生产力在新的时空中得以解放,为构筑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支撑。
第二,科学指导杜家台分洪区建设势在必行。分蓄洪区是处置超额洪水的重要手段。汉江是一条雨洪河流,主要承接陕、豫来水和我省自产洪水,为典型的洪水走廊。同时,汉江河道具有特殊性,上宽下窄,为漏斗状,皇庄至泽口河宽2500至600米、泽口至仙桃600至300米、仙桃以下200至300米,递次缩窄、过流能力递次降低。历史上汉江洪水频繁,为处置汉江超额洪水,于1956年兴建了杜家台分蓄洪区。杜家台分蓄洪区建成后已运用21次,运用频率为全国分蓄洪区最高,但分洪运用量级不同,其中大于20亿m3的4次,一般在10亿m3以下,今年分流仅为2亿m3左右。从处理超额洪水的不同量级来看,杜家台分蓄洪区的建设要增强科学性,目前该分蓄洪区内的建设,都是围绕整体运用来进行的,既不符合处理超额洪水量级不同的实际需要,又不符合避免或减轻损失的客观需要。杜家台分蓄洪区要以洪施策,以量施用,增强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总体来讲,就是要围绕不同洪量分洪要求实施建设,以保证适时适量分洪,增强运用的灵活性,尽可能减轻分洪运用损失。为实现适时适量灵活分洪运用的目标,杜家台分蓄洪区要抓紧整治穿堤建筑物、加高加固分蓄洪区围堤和安全区围堤,只有这些工程措施的达标,才能为科学运用杜家台分蓄洪区提供物质保障。
第三,建立分流运用常态运管机制势在必行。9月14日至20日丹江水库泄洪流量维持1.1万m3/s以上,加上丹皇区间汇流,18日皇庄洪峰流量达1.46万m3/s,且135小时维持1.36万m3/s以上,持续大流量洪水涌叠,以致汉川河段难以安全过流,且其上游的仙桃站水位一再攀升,预计突破保证水位、突破历史最高,杜家台病险闸和沿江百余座大小涵闸难以承受高洪水位之重,安全堪忧。面对高危风险,省防指下达开启杜家台闸实施分洪的命令。杜家台闸洪道内分流量1000m3/s,时间53.5小时,通过黄陵矶闸累计吐洪入江约2亿m3,有效降低汉江仙桃站水位0.6米,汉川站水位0.4米,减少仙桃站超保证水位时间50个小时,避免其超历史极值风险、减缓汉川河道过流风险、降低了沿江百余座涵闸安全风险、舒缓了高洪水位下人民群众的紧张心态、缩短了防汛时间3天、节约了防汛成本近3000万元。给洪水出路,再次证明这是战胜汉江秋季大洪水的关键性举措。两害相权取其轻。从分洪层面来看,通过洪道分流洪水,损失最轻。从历史上看,汉江一部分超额洪水可由原有的自然通道进入长江。建设杜家台分洪区后,增设了闸门控制,但在不过洪期间,洪道内既种了庄稼,又建了鱼池,还散居着人口,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种现状,成为分流决策的羁绊,以致每当分流决策时,往往困难重重。人不给水出路,水必与人为殃。处理汉江超额洪水,必须还道于河,尽快建立分流常态机制。在工程措施上,要加强分洪道建设,积极推进“一江两堤、夹水出江”方案的实施,加快洪道综合整治,尽快解决117公里围垸堤加固达标、九沟桥接长扩卡、杜家台闸病险整治等问题,以保证安全过流。在管理措施上,要始终坚持建管并重,依法依规加强洪道管理,抓紧清除洪障;对种养业严格实行大水丢、小水收,分流运用补偿的政策,当务之急是要动迁居住在洪道内的人员,从管理政策层面,为分流运用常态化、机制化,提供保障,解除分流运用决策的后顾之忧。
第四,提升汉江防洪“三预”能力势在必行。汉江是一条雨洪河流,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承雨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具有汇流快的突出特点,如果面净雨量1毫米,即可产水1亿m3,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基本标准容量。这一固有特性,决定了汉江洪水来得快、涨得快,必须提前防范,才能主动做好迎战部署,把握决胜先机。预报、预警、预案是加强汉江突发洪水事件管理的基础工作。由于一些必备的基础资料缺乏或者过时,加上对河道洪水演进规律的认识存有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预测预报的精准度。今年,长江水位很低,对汉江汉川段的水位顶托小,而上游大流量洪水接踵而至,破坏了仙桃、汉川的水位流量关系。在9月19日以后,该河段就像河道型水库,入流大于出流,但是,按水库进行调洪演算,缺乏水位容积曲线等基础资料,以致按常规的水文预报方法难以达到通常的精度,急需实施汉江中下游河道断面测量,引进开发新的洪水预报演变模型,以新科技支撑预测预报。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河道变化、预测预报现状水平、防洪工程能力等相关因素,及时修订汉江防洪预案、分蓄洪安转预案、分流运用预案,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保证更加有力有序有效应对不同类型的汉江洪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