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小和 通讯员
孙慧
金秋十月,海南进入冬季瓜菜耕种季节,在儋州市木棠镇薛宅村龙头村村口,一块田地正在平整翻修,挖掘机轰隆隆地上下翻动土块,旁边的道路、水渠已经修建完成。“我们打算将这块土地做成一个农业示范基地,种植瓜果、蔬菜,以后发展热带休闲农业。”海南省水务厅驻村干部谢畅说。
薛宅村是海南省水务厅的定点扶贫村庄,2016年以来,省水务厅调动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薛宅村的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整村脱贫工作目标,多措并举、群策群力,努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在加强对贫困户精准扶贫的同时,省水务厅积极发挥水务行业优势,从水政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帮助薛宅村完善水利、交通、生活供水等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激发薛宅村的发展动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以前我们村里很缺水,田地干旱缺水难种庄稼,家里缺水只能喝不卫生的井水。自从省水务厅驻点后,修了山塘、水渠,拉了自来水管,我们村的用水条件改善了好多,村里也能发展养殖、种植产业了。”薛寨村长兰村民小组组长薛令佐说。
发挥行业优势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薛宅村全村共有569户2619人,下辖9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是“十三五”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村庄地理位置偏僻,全村可用农田少,村民居住分散,生产用水没有保障,脱贫难度很大。
将薛宅村列为定点扶贫村后,省水务厅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定时听取驻村工作队汇报;副厅长邢孔波带领有关责任处室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慰问贫困户,召开座谈会,与帮扶薛宅村的干部们沟通交流,为薛宅村脱贫致富找对策、想办法、促落实。经过调研,省水务厅认为,薛宅村当务之急是解决村庄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省水务厅从专项扶贫资金、厅机关办公经费中筹备资金,帮助薛宅村修建小山塘,修复被水冲毁的农渠、购买农用机械并建设蛇舍、鸡舍等,发展生产。
2018年,在省水务厅的扶持指导下,薛宅村下辖的各个自然村陆续铺设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经过排污管道进入处理设施,经过层层净化处理后再灌溉农田或排入人工湿地。水泥路绕村而过,路边新种植的凤凰树葱葱郁郁,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景象不再出现。
据统计,省水务厅、儋州市当地政府先后拨付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薛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薛宅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旧的房屋少了,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9个自然村的村道、绕村道路都已经实现硬化,曾经干旱废弃的农田,引来了潺潺流水,种植起水稻、瓜菜等。
薛宅村村民吴岗美说:“以前土地贫瘠干旱,而且人多地少,大多数村民选择出去打工,没人愿意种地,很多地都荒着。扶贫干部们进村后,修复了山塘水渠,引来了用水,还推广种植百香果、南药等经济作物,现在大家争着要土地种植!”
手拉手心连心
推动乡村振兴
10月23日中午,省水利勘察设计院的两名干部驱车来到薛上村,准备给村口的池塘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把池塘修建为一个休憩、养殖集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观。在另一头的龙头村村口,不久前刚改造完成的池塘里种满了荷花,几只鸭子正在池塘里戏水。驻村第一书记杜卫红介绍,这里原先也是废弃的池塘,经过重新设计修建后,变成了村民午休、游玩的景点。
“这是政府给我们拉的自来水,用上自来水后,就不用再喝浑浊的井水了。”贫困户薛之友指着院子里的水龙头说,现在一家人洗菜、洗米、洗衣服,都可以直接从这里接水。受益于全省农村安全饮水民生工程,2018年,薛宅村成为儋州市木棠镇第一个全村喝上自来水的村庄。
杜卫红说,在几年前,薛宅村的村民们大部分是打井饮用地下水,经过专业部门检测,发现这里的地下水水质不达标。省水务厅经过与儋州市水务部门沟通,决定为薛宅村通自来水。由于自来水管铺设要占用一些村民的土地,有些村民不理解铺设自来水管的重要性,在补偿青苗费用上出现纠纷,薛宅村村委会、党支部积极配合,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大家心连心,凝聚力量,花费近一年时间终于将征地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
干部心连心才能将脱贫攻坚战赢下来,驻村干部与薛宅村村委会、党支部班子一起抓党建建设,积极培养党员人才队伍,发展了7名党员。截至目前,薛宅村有52名党员,其中大学学历的党员占44%,在基层,这样的党员学历水平已经算是不低。
村庄面貌变美了,民风村风也要跟得上。在省水务厅的建议和指导下,薛宅村村委会建立村规民约,列出10条约定条例,包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禁止赌博、杜绝懒惰等内容。村规民约经过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共同建设文明卫生新农村。
2018年,薛宅村被评为海南省卫生村,薛宅村脱贫攻坚中队被评为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杜卫红被评为儋州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省脱贫攻坚贡献奖候选人。薛宅村的脱贫攻坚经验也被列为儋州市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多个乡镇曾组织专班赴薛宅村学习脱贫攻坚经验。
探索多种渠道
巩固扶贫成果
薛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4户867人,目前已脱贫170户848人,2019年计划脱贫4户19人。贫困户脱贫之后如何加强巩固,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持续奔走在致富路上?近日,薛宅村的驻村扶贫干部、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做了调研,总结出目前薛宅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薛宅村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庄,大规模开展农业种植很难,我们必须在高效农产品种植、养殖上下功夫。”谢畅说,当前薛宅村的产业发展受限较大,发展速度慢,由于扶持资金有限,大部分资金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产业帮扶不足,贫困户增收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挖掘,增收的水平还需要持续提高。
在龙头村东边,有两排低矮的房屋,那是村民薛庆丰的养蛇基地。“我养的是眼镜蛇和水律蛇,今年养殖了2000多条,销售额估计有20万元。”薛庆丰说,他还要继续扩大规模,希望带动更多人养蛇致富。近年来,省水务厅持续投入资金对薛宅村进行产业扶持,加大种桑养蚕基地、儋州鸡基地、养蛇合作社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做好村庄及周边地区水务项目建设。在扶贫干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引导下,薛宅村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成立薛宅实业有限公司,并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努力为薛宅村持续增收培育壮大多种高效产业。
除了在产业设施建设上的扶持外,省水务厅还通过消费扶贫活动,积极帮助薛宅村的村民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调动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仅今年,省水务厅就开展了3次扶贫消费活动。
据海南省水务厅副厅长邢孔波介绍,下一步省水务厅将积极拓展扶贫方式,加大扶贫力度,积极协调儋州市政府、木棠镇政府,做好薛宅村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和特色产业扶贫。同时,继续发挥行业优势,帮扶修建农渠及田间机耕道路;在产业扶持上,继续扶持薛宅村发展养蛇产业,对养鸡基地进行改造,同时对种桑养蚕、黑皮冬瓜等产业提供管理、技术等帮助。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