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因镇董堡村杜淑霞种植家庭农场移动喷灌机

村民张建桥家里用上了引江水

南因镇董堡村杜淑霞种植家庭农场移动喷灌机

滹沱河生态补水石家庄市城区段现场

滹沱河生态补水石家庄市城区段现场
□特约记者 赵佳林 任树春 记者 祝丽敏 吕培
2014年,国家在河北省启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2019年1月,全面启动华北地区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河北占任务总量的97%。6年时间过去了,压采成效如何?近日,记者驱车深入实地调研压采成效。
“用了喷灌机,我们一家人就能照看好农场,省去了大笔雇工费。”
临近伏期的华北平原,广袤无垠,热浪席卷,齐整整的麦茬列队在收割完毕的田野里。元氏县南因镇董堡村杜淑霞种植家庭农场里,五台移动喷灌机格外醒目。
“这是俺家投资20多万买的移动喷灌机。”农场经营者杜淑霞向记者介绍道,“使用喷灌机省水省时省工省力,往年没有喷灌机一亩地一水要多浇15方(立方米)水,1000亩的农场需要雇佣十几个工人用半个月浇地,现在就俺们一家5口,一周就浇完地了,省去大笔雇工费。”
记者了解到,元氏县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节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2015年以来,先后实施完成2015至2017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在平原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673亩,在山区、半山区和八一灌区发展恢复地表水灌溉面积29511亩,压采地下水581.84万立方米,压采效果十分明显。
“以前农民认为节水是政府的事,与己关系不大,现在从节水中尝到了甜头,尤其农业节水关乎自身切身利益,开始自发节水。”元氏县水利局副局长李军廷介绍说,元氏县在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同时,大力开展生活水源置换,实施了2017年度和2019年度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村生活用水置换项目,在南水北调受水区6个乡镇50个村,完成13.18万口人的生活用水置换任务,年压采地下水500余万立方米。
南苏村村民张建桥家里,黄色瓷砖外墙的两层小楼气派地矗立在院中。看见记者到访,张建桥拧开院里自来水龙头,接了壶水,准备泡茶待客,“俺村现在都是24小时供水,水质比以前也好”,张建桥一边邀请记者进屋里坐,一边滔滔不绝,“以前水烧开了要等水垢沉淀下去再往暖壶倒,现在烧开直接喝。”张建桥告诉记者,去年家里新修了房子,楼上楼下都接上了自来水,一年四季都能洗上热水澡,“跟城里比没啥区别了,俺们房子还大呢!”
“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后,村民家里实现24小时供水,水费负担合理,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欢迎”李军廷副局长介绍道,目前,元氏县2020年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水源置换项目已于5月11日开工建设,计划10月底全部完工。届时,东张等5个乡镇22个村5.02万人将喝上长江水,年形成压采能力127万立方米,其余受水区村庄将在2022年底全部完成置换任务。
记者了解到,按照国家行动方案总体部署,河北省重点做好“一减一增”两篇文章。“一减”,即农业节水增效。以地下水漏斗区和坝上地区为重点,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实施季节性休耕、旱作雨养、非农作物替代、退耕还林等项目,压减高耗水作物面积,在维持季节性休耕、非农作物替代等250余万亩的基础上,新增旱作雨养31.9万亩,在雄安新区实施退耕30万亩。“一增”,即引足用好外调水。在石家庄、保定等地实施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受益人口836万人;不断完善农业灌溉工程设施,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改造灌溉面积792万亩。
“这里水清景美空气好,到了周末孩子就要求过来玩”
滹沱河被誉为石家庄的“母亲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母亲河常年断流,同时,植被稀少、黄沙裸露、砂坑遍布,生态环境日渐脆弱。而今,滹沱河迎来“华丽转身”,花海、绿地、河水交相辉映,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记者驱车行驶在沿河公路上,仿佛置身画卷之中。
“2018年9月至2019年底,共为滹沱河补水9.8亿立方米,滹沱河中华大街至藁城东42公里河道生态得到了恢复,形成了1600万平方米水面”,石家庄市水利局河湖处处长赵丽娟向记者介绍道,根据观测,补水期间沿河两岸地下水提升了2.75米,压采成效明显。
结合生态补水,石家庄市实施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目前,滹沱河生态修复1期工程已经完工,母亲河初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
“这里风光越来越好,水清、景美、空气好,到了周末孩子就要求过来玩。”一位市民看到记者拍照,主动过来跟记者攀谈起来,“以前河里没水,现在来水了,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都很兴奋。”
“今年全市计划生态补水5亿立方米,截至目前完成4.28亿立方米。”赵丽娟告诉记者,补水期间沿河两岸地下水会继续提升。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坚持每年制定河湖生态补水实施方案,向滹沱河、南拒马河、滏阳河等20多条河道以及白洋淀、衡水湖等实施生态补水,恢复河湖水生态功能。强化补蓄并举,推进“以河代库”行动,以主要行洪河道为骨干,实施河河连通、河湖连通工程,在山丘区建设水塘、水坝、水池等小型蓄水工程,在平原区扩挖改造蓄水坑塘,增加雨洪水存蓄能力。强化水库水位调度,增加雨洪拦蓄容量。2018-2019两年共引调长江水近45亿立方米、黄河水17亿多立方米。
“我们坚决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作为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治理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在河北省水利厅,记者看到了更加全面的治理措施和成绩。
“河北省通过实施‘节、引、调、补、蓄、管’等综合措施,形成了‘科学规划、确权定价、控管结合、内节外引、综合施策’的地下水治理模式,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绩。”省水利厅水资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管控方面,河北省多措并举、重点发力,严格地下水取水审批,强化地下水位监测通报和取水计量监测监控,强力推进取水井关停;强化改革创新,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和农业水价改革等。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从2014年成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以来,累计投入430多亿元,到2019年底压减地下水超采量36.9亿立方米,占《国家行动方案》到2022年任务量的71.5%;与2014年治理前相比,全省治理区浅层地下水位年平均降幅从0.83米减少到0.25米,下降幅度减小70%;深层地下水位年平均降幅从5.82米减少到2.28米,下降幅度减小61%,地下水位降幅明显缩小。
今年2月底,河北省推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河北省深入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将今后3年的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市县。3月中旬,印发《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20年度实施计划》,将6.64亿立方米的年度压采任务目标分解细化到市县和具体项目。下一步,河北省将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农业灌溉水源置换、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建设改造、旱作雨养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生态补水,强力推进管井行动。
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坚决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作为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治理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