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柴宝丽
跃峰渠主干渠完成应急抢修开始引水
11月18日中午12时,随着涉县台庄跃峰渠渠首闸门缓缓提起,一汩汩清水奔涌流入跃峰渠。这意味着断流三个多月的跃峰渠完成了主干渠应急抢修,具备了引水能力,恢复了昔日活力,又开始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向缺水的邯郸输送水源。
地位重要,损毁严重,恢复通水任务迫切
位于邯郸市西南部的跃峰渠,蜿蜒盘绕在大行山麓,年均引水调漳河水3.5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母亲河”滏阳河常年有水,为市城区及东区水系提供水源,也是东部水网和沿渠48万亩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还是黑龙洞泉域水源置换的主要水源,地位极其重要,被誉为邯郸引水的“生命线”。然而,今年的“7?19”特大暴雨,形成山洪、泥石、山体滑坡,使跃峰渠工程遭到重创,290处淤积、悬空、坍塌,全线陷入瘫痪状态,完全丧失了引水功能。引水“生命线”被切断,对于缺水的邯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尽快恢复跃峰渠引水功能,打通引水通道,成为邯郸水利工作最为迫切的任务。
冒着危险,迅速勘查,为制定工程方案奠定基础
7月20日,暴雨刚过,市水利局第一时间组织省市水利设计专家、工程处施工专家、跃峰渠管理人员成立水毁调查组,克服交通不便和次生灾害的危险,展开水毁工程情况。调查组克服道路损毁困难,穿越尚未彻底消退的山洪,头顶山坡不断的落石,从磁县和村镇到涉县合漳乡,在一边是3米深渠道一边是数十米深山崖的仅80厘米宽的湿滑渠墙上,用徒步丈量了80多公里的常年输水主干渠。特别是遇到渠道渠墙损毁,他们就翻山越岭,穿越隧洞,涉水前行。通过近一周的勘查摸底,彻底摸清了沿线所有工程受灾情况,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迅速拿出了工程初步方案。之后,又对关键节点工程进行了多次勘查和反复论证,不断优化工程方案。
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应急抢修尽显水利风采
为尽快打通引水通道,按照“先应急抢修通水,后整体提升完善”的思路,优先对主干渠上游80多公里常年输水渠道进行抢修,先期实现向东武仕水库输水目标,再逐步对下游及各分干渠段进行修复。从7月25日起,就紧急调动施工队伍进场抢修,分7个工作面同时展开应急抢修。
施工中,全体参加干部职工充分发扬“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坚”的跃峰渠精神,克服了重重危险和困难。一是汛期多雨增加施工难度。跃峰渠渠道基本上都在半山腰,应急抢修正值主汛期,时常的降雨,山体雨水汇集到渠道中,需要反复的进行排水作业。特别是,降雨使渠道内侧上方山体碎石松动,必须将松动的碎石全部清除,排除安全隐患才能施工。全线渠道中抬头仰望山峰直立,仰视脚底悬崖陡壁的危险场景随处可见。陡峭的山壁上施工人员想方设法爬到高处,腰系绳索凌空作业,手动将松动的碎石一块块清理干净。二是道路被毁,机械设备进驻困难。进场道路被山洪冲毁,大型施工机械设备只能边开路边前进的方式,一点一点推进入驻施工现场。特别是温度湾大滑坡处距离最近的路边直线距离仅200余米,但荒山野岭无路可走,最终采用之字型道路连续折返4次,开辟长达600余多米的道路,才将塔吊工具、罐车、注浆泵车等工程机械进驻现场。三是施工用料不便。漳河山边的石砂在暴雨洪灾中都被冲走,工程所用灌车装混凝土,都是来自数十公里外的涉县县城或是河南林州市,运距很远且运输途中多处道路损毁,临时道路经常拥堵致使通行困难。在安排人员现场疏导交通的基础上,多方协调主要利用夜间道路相对畅通的时间段进行运输。受山路狭窄限制,在大型车辆无法通行路通,采用“蚂蚁搬家”的形式一点一点的将原材料运输到目的地。
为加快进度,全体参加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应急抢修工作中,夜以继日、昼夜奋战,仅利用3个多月时间,整修沿渠施工道路5.8公里,完成渠道清碴清淤72公里,渠墙衬砌加高18公里,倒墙恢复1500余米,打通合漳、温度湾、马鞍绝出口3处险工险段,实现了跃峰渠上游主干渠恢复畅通,在蜿蜒盘旋在太行山间的80公里渠道上尽显了水利风采。
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自豪。但是,后续工作仍然繁重,邯郸市水利部门将继续秉承跃峰渠精神,攻坚克难、不懈进取,全力做好引水工作和下游段渠道修复工作,为邯郸引水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