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通讯员梁旭报道:“以前的水有味儿,现在学校用上自来水,面条好吃了,喝水没限制了,饭盆也能刷干净了!”10月21日,行唐县北河志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尤雯高兴地用略带乡音的普通话说。原来,这所小学在今年用上了期盼已久的自来水。午饭时间刚过,在学校新建的食堂里,孩子们用着新修的自来水刷着饭盆,一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过去:孩子们洗脸刷饭盆都难保证
10月16日上午,从行唐县城出发,驱车60多里,笔者来到了行唐县北河志和小学,这所寄宿制学校位于行唐县北河乡,一个被当地人戏称为行唐县“北大荒”的地方。学校建在荒山顶上,周围也同样是光秃秃的荒山,没有长着任何庄稼,只有一层薄薄的浅黄色植被覆盖在上面,配合上凌厉的秋风,显得没有一丝生机。
走进学校大门,却又是另外一番风景。正赶上中午下课,一群孩子拿着饭盆从教学楼里冲出来,向食堂奔去,脸上个个溢满着天真无邪的笑容,让人一下子忘记了秋风的凌厉,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北河志和小学校长裴京雷动情地说:“这所学校建在这儿不容易,就是为了解决周边山上农民孩子的上学问题,因为有了这帮孩子,这所学校才算有了灵气!”
据裴京雷介绍,北河志和小学于2007年建成,2008年投入使用,当时仅仅有2个班,70多人,办公条件十分艰苦,教学楼、宿舍楼、食堂都在一栋楼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可这不是最让校长挠头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自来水问题。学校位于一座荒山上,只能从离学校最近的村子拉水吃,拉来的水,放在水窖里,供全校师生饮用。可最近的村子离学校也有三里地,还需要越过一道沟,翻过一座坡。为保证孩子们用水,学校专门安排了老师,负责每天的拉水工作,并对学生的用水量进行了限制,以保证有限的水量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想想过去吃水的窘境,裴校长惭愧地说:“办学以来,最纠结的问题就是家长们反映用水难问题,作为寄宿制学校,孩子的洗脸、刷饭盆都不能保证,我感觉这个校长当的理亏啊!”
如今:自来水送到校园各个角落
裴校长告诉笔者,2008年下半年,学校从村子引了管子,通过加压泵向学校的水窖输水,供孩子们使用。但每到冬天最冷的时候,学校还得组织男老师,点着棒子(玉米)秸给管道“取暖”,防止因管道冻裂学校停水。“这条管道原来是铁管儿,因为每年冬天都冻裂,换成了现在的塑料管。”在学校的后山,学校老师盛京卫指着输水管说。笔者看到,这条输水管跟连接两座山头的电线连接在一起,横跨一条沟,可以想象引这样一条管道的辛苦程度。
裴校长“用水难”的心结终于在2012年春天,随着消冻的池水一块儿舒展开来。2011年10月份,水务部门专门为北河志和小学修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27万元,在学校东侧打深度达180米的水井一眼,铺设供水管道300多米。2012年3月底,工程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直接将自来水送到了校园各个角落,孩子们用上了卫生、便捷水。“如今,这条输水管已经废弃不用了。”盛京卫老师感慨地说,拉水吃,冬天烤管子的艰苦日子已经成为历史了,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都是政府投资,学校没有花一分钱。水务局给孩子们办了件大好事!”
2005年至今:11.1万师生吃上了放心水
“孩子们是学校的灵魂,再苦不能苦孩子。”对此,石家庄水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素领动情地说,“山区孩子坚韧好学的个性对我们触动很大,山里的孩子志气大,我们想尽办法也要让他们吃上水,为他们踏踏实实学习创造好的条件。”
据悉,石家庄市历来重视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2005年以来,该市已经完成投资3330多万元,为288个学校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让11.1万农村师生吃上了放心水。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2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