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再给我们加一斤鱼。”
“好的,马上!”
自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超”足球联赛火了以后,当地餐馆生意也跟着火了起来。餐馆主打的招牌菜酸汤鱼深得旅游青睐。
“肉质鲜嫩,太好吃了!”来自广州的游客谢先生表示,来贵州这一趟,值了。
伍黎明是一家餐厅的大堂经理。据他介绍,餐厅的鱼大多来自榕江县平江乡、两汪乡、八开镇一带。“当地水质好,鱼肉鲜美,顾客喜欢!现在我们每天卖100多条,是以前的5倍。”
好山好水育好鱼,这是黔东南的优势。
“目前,全自治州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渔业养殖水库达154座,大水面养殖面积1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37万亩,居全省前茅。”黔东南州水务局局长杨世海介绍,“凯里酸汤鱼”等品牌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黔东南州生态渔业的蓬勃发展,是贵州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的缩影。
贵州省河网密布,50平方公里集雨面积以上河流1059条,总长3.4万公里,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推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贵州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20世纪80年代,贵州大量发展网箱养殖,解决库区移民生计问题,最多达到3.3万亩,年产值达45亿元。
家住黔西南州万峰湖镇港湾村的王相林曾受益于网箱养殖。1997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天生桥高坝水电站建成后,他与村民一起,在万峰湖库区发展起了网箱养鱼。
十多年后,王相林发现,饵料投放过度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愈加严重。“刚开始,每平方米水域可养200斤成鱼;到后来,每平方米水域只能养40斤成鱼,鱼的品质也下降了。”
2016年,贵州抓住建设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机遇,启动赤水河(贵州段)退捕工作;2017年,全省启动全域网箱养殖清理取缔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贵州累计投入17.93亿元,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共拆除网箱3.35万亩,乌江干(支)流、珠江干流、清水江干流22个县(市、区)网箱养殖问题彻底解决,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拆网还河(湖)不是最终目的。如何科学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如何既解决保护水生态问题,又解决人民群众“菜篮子”问题?
贵州决定走绿色之路、生态之路。
按“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发展思路,2018年,贵州在河湖、水库等大水面实行生态鱼养殖,推动渔业传统养殖方式向“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方式转变。同时,还创新实施稻田综合种养、山塘生态鱼养殖等绿色发展模式。
201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渔业列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成立省生态渔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生态渔业专班。省水利厅作为生态渔业产业牵头单位,负责湖库生态养鱼,与省农业农村等单位协同推进生态渔业健康发展。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东西部协作持续深化,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渔业专班先后赴广东、上海开展生态渔业和水利建设专题招商活动。截至今年7月,全省已签约生态渔业项目11个。
“近3年贵州还将完工水库316座,宜渔面积至少可新增7万亩。”贵州省水利厅厅长周登涛在上海开展招商推荐会时表示,“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政策机遇、发展空间,投资贵州正当其时、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今年上半年,贵州119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河流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如今的贵州,正在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