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站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稻花香里听蛙声
 
分享到:
2022-09-08
 
  □本报记者 王伟康 温婷婷 通讯员 安芮
  源自梵净山西麓的长滩河奔流27公里汇入印江河,两河交汇之处名为合水镇,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有了“印江鱼米之乡”的美誉。
  2021年10月,51岁的农民杨再刚与朋友合伙在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承包了350亩地,种稻养蛙。今年9月,又到秋收时刻,长滩河畔稻香阵阵、蛙鸣声声。
  “这里水好、土肥、日照长。”即便三伏已过去十多天,印江的气温仍在30摄氏度以上。看着饱满的稻穗,杨再刚说,今年又能有个好收成。
  上可引山泉水,下有长滩河环绕,年均无霜期超过300天,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印江县推行稻蛙共养模式,不仅让土地经济效益成倍增加,更避免了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发展经济作物与稳定粮食生产两不误,让群众鼓起了“钱袋子”,也装满了“米袋子”。
  2022年3月,铜仁市、印江县两级渔业技术推广站与铜仁学院、贵州大学合作,选择在印江开展“稻蛙生态共养对稻田生态环境的调控研究及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研究。
  “之前真没想到种稻、养蛙这么难。”杨再刚说,秧苗的密度、养蛙的水位、蛙苗的应激反应等都需要考虑,没有两所学校和推广站的技术支持,自己很难坚持下来。
  “每亩地投入多少蛙苗,稻田收割后种什么稀释肥料,都需要不断试验。”印江县农业农村局渔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杨曾介绍。
  2022年,印江县稻蛙共养面积增长到3000亩,每亩根据海拔、日照、土壤等情况投放了4万~20万尾不等的蛙苗,遍及全县的试验正在展开。
  印江县推广稻蛙共养要实现改善生态、土地增值、群众增收、企业增效、集体经济壮大、农田改善提升等6个目标,前提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基本农田土壤。
  改善生态、帮助居民增收是铜仁县梦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华正在做的事。“以稻为主是稻蛙共养可持续的关键。”在印江河上游的木黄镇七百渡村,孟华讲述着他的理念。
  2021年3月,43岁的孟华带着十多年的稻蛙共养经验从湖北回到家乡印江,在峨岭街道张家村流转土地近百亩建设了稻蛙共养基地。当年9月,基地实现稻谷亩产880斤,黑斑蛙亩产2000斤,按照当时每斤生态稻谷11元和每斤黑斑蛙27.5元的均价测算,亩均产值超过6万元。
  田间种稻,浅水养蛙,蛙粪肥田,稻蛙共生。蓝图变成现实,更加坚定了孟华发展生态稻蛙共养的信心,也让他在产业推广方面变得更慎重。
  “蛙的售价更高,就怕有人‘竭泽而渔’。”孟华说,生态稻蛙的根基在生态,投放过量的蛙不仅会影响水稻生长,还会破坏土壤,不仅产业无法持久,还会破坏生态。
  孟华在坚持不施肥、不打农药的同时,还将自己研究多年的“中药防控和中药疗法”运用到了养殖过程中。通过在蝌蚪蛙苗时期,以中药熬汁泼撒喂食,成蛙后,将饲料充分浸透中药进行饲喂,解决了黑斑蛙在幼蛙蜕变后免疫力差、抵抗疾病能力弱、死亡率高等问题。
  2022年,受孟华的生态理念和种植养殖模式影响,印江县有30个种植养殖大户加入生态稻蛙共养行列,技术还被推广到思南、万山等县区。
  “长江禁渔,牛蛙被禁养,现在推广稻蛙模式,让我们的生态也越来越好。通过稻蛙养殖还能实现经济作物与稳定粮食生产两不误,真的是一举多得。”孟华高兴地说,等到七百渡黑斑蛙苗种繁育中心建成,每年能供应5万亩稻蛙综合种养蛙苗,稻花香里听蛙声的丰收景象也将在更多地方出现。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印江县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立足粮食安全和长远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充分利用低洼田、撂荒田、低产田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真正实现了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两不误。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2年9月8日
王伟康 温婷婷 安芮
责任编辑:孟京
相关新闻
 
石旮旯结出致富果
一网破“水困”
贵州:打出“组合拳” 用上“放心水”
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导流兼生态放水洞等通过投入使用验收
贵州瓮安:排洪治理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betway苹果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