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康
仲春时节,山花待放,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坪上村农业产业园内,喷头转动,水雾弥漫,连片的猕猴桃、吊瓜、生菜基地正在享受着甘霖滋润,几个村民正在地里拔菜,准备将生菜送往省城销售。
“这些村民就是产业园长期雇用的工人,土地被流转后,统一在这里上班。”县水务局张仁刚介绍。2019年以来,息烽县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相继建起“康源田园”农业科技扶贫观光示范园、“中康”农业科技扶贫观光示范园、永靖镇坪上村农业产业园。
然而息烽县以前并非如此,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缺乏,绝大部分耕地是靠天吃饭,加之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项目区缺水严重,农田水利工程配套不足,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对项目区推行节水灌溉,合理利用水资源,以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及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为此,息烽县对项目区内泵站改建扩建,新建输配水管网,增加水肥一体化、高位水池、闸阀井、喷滴灌设施;新建用水户分会办公房并配套办公设施、通信设备,宣传栏、公示牌等工程措施,增强农民节水意识。同时,息烽县搭建节水灌溉云平台,进行“五系统一平台”规划建设,即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泵站提水自动化系统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计量监测管理系统及农业水价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息烽县水务局陈立平局长介绍,为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准确计量与定量灌溉有效结合,息烽县通过预先收费,解决水费计收困难,同时通过费率调节实现用水量与水费对应,增强群众节水意识,从技术层面解决农业灌溉管理方式落后和用水收费难等难题。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通过监测、传输、诊断、决策及作物水分动态管理,息烽县以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为目标、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为核心,实施从水源到用水户终端系统化的以“水”为核心的系统化工程解决方案,在刷卡预付费、自动灌溉、水量监测等方面实现全面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使项目区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综合改革模式,为贵州省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累经验。
据了解,2019年实施节水灌溉项目后,息烽县新增灌溉面积2550亩,恢复灌溉面积3700亩,均为节水灌溉面积,设计灌溉保证率为80%,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6以上,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灌溉面积达到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供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灌溉水价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大力推广按用水量或灌溉面积计收水费,水费收入要满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运行需要。
张仁刚算了一笔账,过去,农户以种玉米为主,望种不望收,如遇到雨水好的年份,每亩能收600斤玉米。现在的农户,土地流转费每亩就有300元,加上务工,每人每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不少的分红。
以节水灌溉技术和水利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息烽县基本解决了项目区农民口粮问题,农民人均年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走出一条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