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邛水河再也不是“穷水河”

三穗县八弓镇平茶村的唐朝成老人看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脸上笑开了花
□通讯员 刘宗莉
农家小院里自来水欢快地唱着歌从水龙头里流出来;一排排田间渠道贯穿在山间田野;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润泽万亩良田;一道道河堤坚固耐用,筑起坚实防汛基础……初春时节,笔者走遍了三穗县的各乡各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由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平安水利共同绘就的动人画卷。
邛水河不再“穷”水
邛水河是三穗县的母亲河,三穗县曾经也叫邛水县,后因款场乡龙脚村始产一禾三穗水稻,乃丰收吉祥之兆,加之‘邛水’之‘邛’音谐于‘穷’不吉利,故将“邛水县”更名“三穗县”。改名后的三穗县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一到夏天干旱季节,河水仍旧断流,垃圾洒满河床,臭味难闻,群众反映强烈。近年来,三穗县县委政府和水务局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加大民生利建设,陆续投资修建了邛水河上游的大山沟水库(小二型水库)和塘冲水库(中型水库)工程,不仅解决了县城居住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沿途的集镇和村庄灌溉问题也再不用愁了,特别是滚马防洪堤、县城防洪堤、塘冲至三穗县城河道治理景观工程和县城景观坝等的建设,使昔日的“穷水河”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世代代居住在邛水河畔的张大爷乐呵呵的对我们讲:“现在好了,我们家夏天终于可以开窗,再也闻不到令人窒息的气味了,咱们的邛水河再也不是“穷”水河喽!”
清水流进贫困村
“老婆子,老婆子,你快来看啦,瞧这水又清又甜,真好喝,我们再也不愁没有水了!……”清澈干甜的自来水流进了三穗县八弓镇最偏远的平茶村,68岁的唐朝成望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满脸漾着幸福。通过村干部的介绍,我们才知道唐朝成老人的孩子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一到干旱季节屋后的那眼水井就没水,由于身体不好,老两口不能干重体力活,成天为喝水发愁,要不是邻居时常帮助挑水,真不知道日子会怎么样。据了解,三穗县 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下达饮水安全工程185处,解决饮水困难人数116084人(其中:解决农村学校3284人),总投资6039.88万元。2016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涉及全县9个乡镇19个行政村,可解决15704人(其中小康水13313人,贫困人口239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工程总投资共计916.68万元。为了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好让老百姓长久喝到自来水,三穗县采取村管水新模式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成立饮水工程管护小组,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水价,明确管水人员,并将收缴水费的80%用于管水人员的工资和管护经费,20%用于管护小组的运行经费,让漏水无人管、水满无人关等现象减少了,随着群众节水意识的提高,人人都喝上了干净清洁的自来水。
治水兴水发水“财”
三穗县颇洞生态农业体验园是一个现代农业与水生态建设结合的农业观光园,在这里,有山环水绕的田园风光,有千年农耕文明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结合的生态农业园,同时配备了旅游基础设施,食、住、行、游、购、娱相结合,让人们在瓜果飘香中,体验世外桃源的和谐农庄。为了实现当地群众治水、兴水、发水财的梦想,三穗县通过修建防洪堤治理了一河清水,建设水上公园、垂钓、水上划船等水利项目,利用现代水利设施精准滴灌热带植物馆里的各种植被,实现了以水为媒的生态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2016年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纯收入2400万元,带动12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贫困人口284人),其中农峰合作社产值3000万元,纯收入500万元,股民股金分红300万元(贫困户分红40万元,平均每户40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为三穗县乡村旅游扶贫树立了典型,成为省州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的典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