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校区正门

校训

老老校校区一角

实训器材室

学生野外学习

水工模型实训室
□本报记者 滕红真 王伟康
薪火相传,桃李春风。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以下简称水职院)筚路蓝缕,辉煌跨越,即将迎来60年华诞,贵州水利教育也走过一个甲子。
60载,沉甸甸,春华秋实;60载,梦幻般,岁月如歌。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用时间追忆,用发展铭记,水职院孕育数以万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如今依然步履铿锵,高歌前行!
水利人才摇篮
跨越发展助推水利破瓶颈
啊水校,啊水校,
“贵州水利人才摇篮”,水利雏鹰起飞的地方。
坐落于东山南麓,依偎在南明河畔。
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自强崇实,德技双馨”,历代师生秉承校训。
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青春作伴桃李芬芳。
…………
一曲校歌,牵出多少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水利人才极为匮乏,为满足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兴修水利的迫切需要, 1956年11月,经省人民委员会同意,贵阳水利学校正式成立。在历届领导班子引领下,水职院纳人才,建学科,以培养水利技术人才为己任,力倡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经济。
一晃60年过去,初创时的举步维艰、奋进中的栉风沐雨依然清晰。
从贵阳水利学校、贵州省水利电力专科学校、贵州省水利电力学院到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贵州省第一工业学校、贵州省水利学校、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再到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一次次更名,是水职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改革印记。其中,“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设立,成为该校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于2013年7月3日,以署名贵康在贵州日报发表文章《要加快突破水利这一制约发展的战略瓶颈》,谈到加快突破水利瓶颈必须建设高素质水利人才队伍:“攻克水利难题,首先要解决人才问题。”
以“水利”冠名的中职层次学校——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已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2016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贵州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并在贵阳清镇职教城西区建立新校区,填补全省无水利类高等院校的空白,成为完善和优化全省教育结构的迫切需要。
新校区占地面积600亩,室外水体面积约4400平方米,配合新校区规划轴线、弧形的水体文化廊道呈“品”字形分布在校园主入口及广场两侧。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水体景观休闲观赏功能、水工及电力专业的课外实训教学功能,南面水体根据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及技术分为三个区域——下游水利工具展示区、中游都江堰工程仿真区及上游现代坝体构造区,分别代表了水利工程古代农业应用模式、大型水利改造模式和现代水电能转化模式。
从开始的基础弱、底子薄,到国家级重点中专、贵州水利人才摇篮、全国 “中职名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的接连而来,几代“水校人”辛勤耕耘,形成了具有浓郁职教氛围和鲜明水利水电特色的人才教育、培养、培训基地。
60年华丽转身,水职院成为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隶属于贵州省水利厅,以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中等职业教育为辅,同时举办继续教育。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中、高职生近5000人,在校成人大专、本科生2500余人。有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4个系共24个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工程勘察技术”和“酒店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为学校重点、特色专业。
据悉,学院与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联办成人大专、本科教育,并设有三校的贵州函授站。同时,学院系全国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考试基地、贵州省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贵州省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奋勇前进!水职院牢牢把握水利建设大发展的机遇期,扎实应对当前和“十三五”水利工作对高技能水利人才的大量需求,不断为水利基础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培养高技能水利人才。
数据显示,60年来,水职院已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水利电力及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在全省县(区、市)的水利电力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60%以上的水利局局长(副局长)、电力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及主要业务骨干都是水职院的毕业生。
德育当先 特色教学
创新教管模式培育全面发展人才
2015年2月,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对学校的共青团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学校“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共青团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这与学校坚持秉承“自强崇实,德技双馨”校训,遵循“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一手抓严,一手讲爱,坚持创新教管方式、完善培育模式不无关系。
院长陈海梁这样解释校训:“自强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谋求壮大;崇实就是要崇尚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与实训,培养德技双馨的优秀人才。”陈海梁强调,自强是从“老水校人”那里征集而来,是对校园文化精神的凝固与提炼;重实训、强调动手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特征。学生们要想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
学校近年来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发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要求学生具有能吃苦、讲礼貌、守信用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德育教育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强调“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坚持对学生在全面关心的基础上从严要求、从严管理,重点加强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遵章守纪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和谐的良好校风。
今年6月29日,电力工程系开展“敬畏生命”主题道德讲堂;7月13日,土木工程系开展“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的主题道德讲堂;9月29日,水利工程系开展“让梦想飞扬”主题道德讲堂……每周开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懂礼貌,能吃苦。”在企业眼里,水职院学生“极靠谱”。学生之所以能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技能强则是另一关键要素。这也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多要求。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采取外派学习、校内培训、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教师赴企业实践等形式,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滚动式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全力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99人,其中专任教师237人,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61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90%。学校的综合师资力量在贵州省内中职学校处于一流水平。王树清、严易茂等“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贵州省优秀教师”及各类先进典型相继涌现。
有了领路人,完善的教学机制也不可或缺。
2009年,学校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从企业调研、课程开发,再到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标准建设,所有一切从头梳理。
学校坚持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思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推行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通过改革机制、创新模式、改进方法、优化方案等措施,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改进;通过技能大赛引领,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多年辛劳,变革“剥皮动骨”: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全真式”、工学结合式、产教结合式——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泉水般涌现;项目化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各类教学方法争奇斗艳。
学校形成了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了“任务引领、活动导向、能力核心”的教学理念。
“听懂了吗?听懂了!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陈海梁提出教学愿景,“会做了吗?会做了。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课堂要跃跃欲试动手忙,学生要走进大山,走进工地。”
水职院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2009年至今,已累计获得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奖项166个,其中,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6个,全国水利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全省技能大赛一等奖29个。另外,参加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3个、团体二等奖2个、团体三等奖2个。
在德育、能力培养之外,学校还不断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全方位、全时段、全员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准军事化管理”“专项教育整顿”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实行“二级管理”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院系,提升组织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水平;创造性招收“退伍军人班”,让他们以军事教官和学生双重身份在校学习,充实学生管理队伍,确保学校安全。
校企融合 深入改革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勇担当
随着贵州省决战水困步伐的加快,水利人才“渴”的问题引起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水利改革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刻不容缓。
2014年10月,经省教育厅、水利厅批准,由水校和水投集团公司牵头,成立了贵州省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校企融合,推进集团化办学,有效破解学校扩展资金短缺问题。
集团化办学,让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和职业教育教师共同开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前店后校、校企一家。
学校将原有的“2+1”模式(2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顶岗实习)改为“1+0.5+1+0.5”模式(1年校内学习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0.5年到企业专业认识实习+1年校内专业课学习+0.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相关教师随班进行企业实践。
同时,企业选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从用工单位聘请部分能工巧匠,充实学校师资力量。校企双方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通过职称晋升调控等杠杆手段,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打造一批“教练型”师资队伍。
振兴职教,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水职院一直在路上。陈海梁介绍,学校坚持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为基层水利部门培训技能人才,同时通过开展帮扶共建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60年,步履铿锵,推陈出新。学校获各级奖项近100项,迈进了国家级重点中专的先进队伍行列。“求取水文地质参数的新法压水试验及岩体渗流计算研究”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编制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水泵站机电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教学标准,于2014年7月公开出版发行;数字化校园管理及应用平台建设愈发成熟,2014年荣获全省中职学校门户网站评比第一名;在刚刚过去的10月,学院学生在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第九届BIM算量大赛暨第七届施工管理沙盘大赛总决赛中,不惧强手,取得辉煌战绩;计划明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加强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成果斐然,社会赞誉,桃李知春,硕果满园。60年的艰苦创业,一代代“水校人”抒写出传承文明、造福社会的华美乐章,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等各级领导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时,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心潮激荡;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宏表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学院将一如既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向新的辉煌前进!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6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