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寨水库实施分级蓄水 本报通讯员 雷志坤/摄
□本报记者 滕红真 王健康
千古三岔河,黔中改道流,梦想半世纪,功效利千秋。
在黔中大地上,一条自西向东延伸的输水大通道即将建成。日前,这个关乎黔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地各族群众幸福小康的生命线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平寨水库顺利完成阶段性蓄水目标。
今年4月14日,随着导流洞进口闸门缓缓落下,奔流而下的三岔河到此变得波平浪静。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长距离调水工程正式开始“一次下闸、分级蓄水”。
截至9月13日,1284米高程奏响第二阶段蓄水目标凯歌。据悉,11月底水库蓄水将至死水位1305米,完成第三阶段蓄水目标。2016年主汛期前,蓄水将达到正常蓄水位1331米高程。
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省的标志性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全线通水,是全省人民期待已久的梦。眼下,这个梦飞过岩溶地貌,穿越高山峡谷,踏上分级蓄水之旅,即将变为现实。
三次“上书”
几代前贤筚路蓝缕为圆梦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对于贵州省来说,蓄住水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要事。黔中作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解决其因岩溶地貌带来的工程性缺水问题意义重大。
不久前,已过耄耋之年的贵州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王治平老人,拿着在省博物馆找到的1960年中央对黔中工程的批复原件,向记者述说起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往事。
“黔中地区是贵州省耕地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又受喀斯特岩溶地貌影响,农业灌溉用水成了难题。”王治平介绍,1953—1957年,贵州省水利局设计科组织勘测队进行三岔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规划勘测作业并提出要建设“黔中灌溉工程”,重点解决10万亩农田灌溉问题。
“然而,规划最终因省政府缺乏项目基本建设经费而搁浅。”王治平遗憾地说,“到70年代,黔中灌溉工程再次被提上日程,但这次,中央提议建中小型水库,以解燃眉之急。”
机遇真正到来,是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抢抓契机,第三次提出这个承载了几代水利人之梦的工程建设构想。此时,水利人的视野不再停留于建灌溉工程,而是提出修筑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构想:通过筑高坝蓄水,最终把水引到缺水的安顺、贵阳。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王治平回忆着在崇山峻岭间徒步勘测河流的情景不禁感叹。
三次“上书”后,岩溶峡谷区即将迎来高坝大库。
从1958年贵州省水利局更名为水利电力厅算起,到2009年11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50余年间,厅长换了数任,而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数量更是难以估算。几代人的努力最终成就了西水东调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在黔中大地上的重装亮相。
岩溶地貌
参建各方钻研创新解难题
当图纸要真正变成实物时,更多的挑战接踵而来。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和珠江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的分水岭地带。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省和以岩溶地貌为主的复杂地理环境中建造大型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其中,平寨水库坝址处于岩溶较为发育的峡谷河段,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据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周建国介绍:“经前期仔细勘察,整个水源枢纽及建筑物布置,避开了山塘向斜和鸡场背斜的不利褶皱地形。通过多次试验,最终克服了建堆石坝的难题,水库大坝确定为坝高157.5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然而,水库建成后能否蓄水,如何把库水渗漏量控制在要求范围内?隧洞建筑物从溶洞中间穿过,如何确保建筑物长期运行安全?隧洞形成后,如何处理岩溶管道地下水水位抬高对建筑物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一个个难题,无不困扰着工程设计者和建设者。
省水投集团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副经理曾永军指着大坝左岸正在流水的洞口说:“为应对水库岩溶渗漏问题,水源区展开分层帷幕灌浆作业,由上而下,由高往低,左岸4层,右岸3层,灌浆廊道直线距离分别为1700米、500米。”
但是,灌浆廊道的施工并不顺利。从新疆转战贵州参与水源枢纽工程建设的中水十五局标段项目总工程师孙庆说:“施工开始阶段,这里特殊的地质条件就给我这个还算有经验的工程师来了个‘下马威’。”
“2011年5月,在开挖大坝右岸1层灌浆廊道时,当50米洞子炸开后,我们都傻眼了,只见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溶洞。”此时,施工不得不中断,而这一停就是7个月。
“是动态设计模式发挥了作用。”孙庆说,“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一边施工一边整改,提出一个个优化方案,尽可能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最终采用石料回填的“土办法”,动用1000多辆20吨的载重机车,拉运填方石料2.3万立方米解决了渗漏问题。
据悉,大坝施工阶段,对坝料、混凝土配合比、变形控制等各个工序和环节都进行了严格控制。同时,GPS智能碾压控制系统对每台碾压设备进行了实时监控,实现碾压参数自动记录和分析,为平寨水库大坝填筑质量过程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这些攻关、钻研,成为大坝建设中最值得点赞之处。而强岩溶地区成库条件及岩溶渗漏处理技术、峡谷区高面板坝综合变形和面板防裂控制研究技术的提出,对西南地域建造高坝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样渡槽
建设队伍探索应用新工艺
离开水源枢纽工程后,记者沿着总干渠顺着输水方向,探访穿山越岭跨深谷的多样渡槽。
草地坡、菜子冲、徐家湾渡槽连接起来形成近4公里长的渡槽区,道路上疾驰的车子,像是在追赶这条临空盘绕的“长龙”。
单个拱跨度均为108米的青年队六连拱渡槽,跨过水母河,投向绿色稻田的怀抱。六拱相连,远远望去,如同横跨天际的“彩虹”。
据悉,总干渠34座渡槽几乎囊括所有的渡槽形式,包括简支排架渡槽、大跨预应力简支渡槽、连续刚构渡槽、超大跨单拱渡槽等,可谓是一座露天“渡槽博物馆”,在水利工程施工史上具有极高的示范意义。
除了形式多样外,受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性的影响,总干渠渡槽的建设难度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徐家湾连续刚构渡槽,单跨达180米,槽身距离地面最高达92米,是目前国内同类渡槽工程中最高的。其设计承载能力是同类公路桥梁的5倍,这样的结构开创了渡槽设计和施工的全新领域,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关注。龙场渡槽则是国内水利行业单跨最大的拱式渡槽,跨度达200米,距离地面最大高度130米,采用整节段预制吊装法施工拱圈,节段吊装重量达240吨,在国内尚属首次,所用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写下精彩一笔。
目前,龙场渡槽拱圈已成功合龙,横跨山间,气势恢弘。据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黄才良介绍,龙场渡槽是黔中工程中难度最大、方案设计时间最长的渡槽,也是唯一需要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都有工作人员驻现场的项目。它的建成为今后整个西南地区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施工的高难度,促使参建各方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如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突破性地用于输水渡槽;又如巧妙地将上下双箱联合受力结构的上箱作为渡槽过水结构,既减少自重荷载、提高经济性,又改变了传统过水结构与支撑受力结构分离的设计理念……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众多水利规划设计者的高山峡谷地区长距离输水技术难题。
与此同时,数字化开创水利工程建设新纪元的魅力,在焦家渡槽74米高的作业台上醒目呈现。项目工程师刘海波指着护栏一侧约1米×1米的装置说:“这是连续刚构叠箱渡槽最新的科研项目,通过埋设铂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及其配套的相应装置对温度场和温度应力进行远程实时监测,满足渡槽的抗渗性和抗裂性要求。”
供水干道
监管部门严抓质量保安全
清清三岔河水,流经众多渡槽,最终将水送向安顺、贵阳。记者采访的最后一站来到肩负重要输水任务的桂松干渠。
作为向贵阳供水的主干道,桂松干渠的设计没有水源设计那么复杂,没有总干渠高大跨渡槽的技术难点,但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使这条典型的山区长距离输水渠道,在设计、施工中都遇到诸多困难。
渠道随地形蜿蜒,遇山穿洞,洼地架槽,建筑物交叉相连,决定了渠道轴线选定的重要性。在已完工的大干河渡槽里,桂松干渠C3标段项目总工刘宗泽说:“大干河渡槽处在两座高山之间的峡谷中,并横穿入村,过公路及河流,选定施工方案必须慎之又慎,最后经专家严格评审后,采用了不常见的辐射式钢管支撑架方案。”
建设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施工单位严格控制钢管及扣件的质量,不达标的坚决不用,为此更换了12万颗以上的扣件螺丝,保证了支撑架的稳固。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解决工程受益区水资源短缺的骨干水源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础性工程。一期工程建成后,可解决贵阳市、贵安新区2020年城市供水,六枝、普定、镇宁、关岭等7县42个乡镇51.17万亩农灌用水,5个县城和36个乡镇供水及41.8万农村人口饮水,年调水量达5.50亿立方米;二期工程涉及贵阳、安顺和黔南州,主要解决贵阳市2020—2030年新增城市供水,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长顺县和贵安新区等4县区部分区域的农灌用水和农村饮水,年调水量1.91亿立方米。工程全面竣工后,长期制约黔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数据真实客观,效益更让人欣喜。广州新珠工程监理公司总监杨义忠透露,总干渠C2标支渠已开始施工,对于极度缺水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来说,干旱时节清水流进农田将不再是梦想。
焦家渡槽现场遇到已逾六旬的陈大爷,是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深刻的一位朴实农民。他牵着小孙女儿,仰望横跨天际的渡槽说道:“多好看的渡槽啊。以后咱们就不用为水发愁了,盼着好水浇灌我家的地呢。”
省水投集团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左中云改编的一首歌代表了更多当地百姓的心声:“清晨,我站在黔中的山岗,看见黔中枢纽建在我家乡。灌溉供水兼顾发电,为黔中大地带来安康。这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把清洁的甘泉送往四方……”
如今,三岔河水腾浪跳跃,等待流向东方的那一刻。届时,你会看到黔中大地上玉带般的“水路”,奔腾不息,一路高歌,源源不断地流向受益区各族人民的心田。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