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学校通水现场(通讯员 王学勇 摄)

兰州市红古区花庄自来水厂

广河县通水仪式

输水暗渠建设现场

欢庆通水

白银市会宁县兴堡子水厂
编者按:甘肃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提前两个多月在全国率先完成今年年度任务。其实施工作力度之大、效率之高、效果之好在水利行业竖起一面旗帜。
冬日里的陇原大地,寒风掠过封冻的土地,可人们的心头却萦绕着暖意。在天水市麦积区王龙乡凌温村,一提起饮水安全工程,村民们的脸上便顷刻间写满了兴奋的神色。在一家农户小院,主人凌耀明正在自来水水管前接水,听到记者询问水质,老凌说:“现在我们喝的都是清洁水。以前喝沟里的泉水和水窖水泡茶直起沫子,味道很难闻,喝了还闹肚子。现在哗哗的自来水,就像甘泉一样,很甜!”
自从凌温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全村216户农家告别了饮用塘水、苦咸水的历史。凌温村饮水条件的改善,只是甘肃省广大农民群众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切实受益的一个缩影。
沉重话题:农村百姓尝够了饮水不安全的辛酸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农业省份。该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型、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并存,使得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异常突出。据调查,全省2112万农村人口中,有饮水不安全人口15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2%,而且分布范围广,类型复杂,危害严重。水,作为生命之源,在这块土地上是那么珍贵,它时刻考验着人们的生存。祖辈靠天吃饭的陇原儿女,或用干裂的双手托举着坛盆祈求雨露;或手牵驴骡,肩挑水桶,从遥远的沟壑中找寻滴滴渗水。挖水窖,引水渠,建塘坝,修水厂,回望陇原儿女艰辛的饮水史,是一部淌着汗、流着泪、寻觅水的辛酸史,是一部人类顺应自然规律、适应雨水时空布局的奋斗史。
民生工程:让农民实现几代人的夙愿
2005年以来,甘肃抓住国家实施饮水安全项目的良好机遇,省委、省政府连续7年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民生一号工程”,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省直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思路,精心实施,严格管理,扎实推进。一个个润泽陇原的生命工程,使自来水这个曾经只是城里人的“专利”,汩汩流进一座座农家院落。7年时间,甘肃累计投入资金40.2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9.83亿元,地方配套10.44亿元,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637处,解决了7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小型分散式供水工程4.34万处,受益人口20万人。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05年的25.8%提高到目前的56%。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极大地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工程建成通水时,广大农民群众像过大年一样,敲锣打鼓放鞭炮,一幅幅绣着“饮水思源,不忘党恩”字样的锦旗送给了水利人,一座座镌刻着“饮水安全创千秋伟业,惠民工程建幸福源泉”心声的纪念碑矗立在陇原大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赢得了民心,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幸福画卷:洁净之水带来的巨变
以前,为水所困的农民终年为水奔波,为水惆怅,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长年徘徊在家门口,为了区区饮水而终日辛劳,几乎丧失了所有外出打工赚钱的机会,靠维系温饱勉强度日。而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缩短了取水时间,减轻了农民找水、拉水、背水的负担,节省的劳力和时间能够外出打工或发展庭院经济,增加收入。据测算,项目受益区户均年节省用水工日60多个,其中山区群众户均年节省用水工日70多个,川塬区群众户均年节省用水工日40多个;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打工、养殖等方式,农户年均收入普遍增加,增长幅度在0.5万~2.5万元之间。严重缺水区域户均每年节约拉水费用在500元~1200元之间。
永靖县新寺乡是甘肃严重干旱山区之—,群众生活用水主要靠集雨水窖,遇上干旱年份,水窖蓄水不足,群众要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拉水,部分村组群众甚至要到青海民和拉水,每立方米水的运送成本在40~70元之间,最高达到120元。永靖县西部王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将彻底结束该村远距离拉水的历史。同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项目区庭院经济、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村走上了“井、池、园”相配套、“种、养、加、运”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成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不仅彻底解决了该村1485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而且带动了蔬菜种植、奶牛养殖、温室葡萄、餐饮服务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200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
这一惠民工程还保障了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农村与水有关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大幅度降低,彻底结束了过去“人畜同饮一池水”“全家共洗一盆水”的历史,有效杜绝了农村介水疾病的传染,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据调查,吃上洁净水后,甘肃肠道传染病等发病率降低了40%,户均年节省医药费200元以上。
同时,农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推动农村掀起了自发的厨房革命、卫浴革命和家庭建设革命。农民有适量的水洗衣服,厨房、卫生间、浴室的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颠覆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别。据调查,项目受益区有5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洗衣机,30%以上的农户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农户家中呈现出灶台清洁、卫浴整洁、庭院绿树成荫的新景象。同时,项目区因工程建设农村购置洗衣机、太阳能、淋浴器等拉动地方消费10多亿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还解决了制约农村青年婚姻的一大难题。以前“有水没有,吃水方便不方便”是年轻人婚恋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今,自来水通了,小伙子找对象再也不用为水的问题发愁了。
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完善工程建管机制
甘肃省政府每年对建设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提出质量要求,制定保障措施。到今年10月份,甘肃省又提前两个多月解决了191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成为全国率先完成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的省份。
11月中旬,甘肃省副省长李建华到舟曲县进行扶贫工作调研时,看到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的乡村不仅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而且连规模化养殖大棚里也实现了供水,不禁赞叹道:“水利部门的工作干得扎实,最令人放心。”
甘肃省水利系统的干部群众肩负着责任,饱含着感情,以创建精品的目标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控制,并在建设与管理中呈现出诸多亮点。
强化组织领导,精心组织项目实施。甘肃省水利厅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超前谋划,精心安排推进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项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指导建设与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全力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各级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都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责任书,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
突出规模发展,建设集中供水工程。改变了过去小型分散、低标准、小规模的模式,全力促进农村供水工程向集中式、高标准、大规模的水厂供水转变,按照“以水源定工程,按水量定规模,总体规划,一次设计,分期实施,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的工作思路,实现远距离、跨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跨区域调水和整县、整乡、整片推进。2005年以来,全省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37处,解决747万人的饮水问题,占已受益人数的97%。今年新建的400处集中供水工程,设计供水人数达190万人,占今年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人数的99.8%。
严格建设程序,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和《甘肃省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规范建设管理。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其他小型工程推行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巡回监理、落实管理责任等措施。做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国家补助、省市县配套、受益区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同时建立了市级报账的资金管理制度,按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定和办法,专账核算,专款专用,避免了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建设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克服年初冰冻、入夏雨多、民工不足、管道翻山越岭、工程量艰巨、施工难度大等各种困难,倒排工期,加班加点,千方百计赶进度,保质量。省水利厅每年派出多批次工作组,分赴全省各地促进度、抓质量、保安全,对进度相对较慢的市县采取专项督办、挂牌督办、蹲点督办、跟踪督办和印发通报等办法,各市县也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度,保质量。全省按照“工程型式规模化,建设标准现代化,运行管理精细化、调度控制信息化、水质监测常规化,工程环境园林化”的建设目标,不断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质量,打造出了一批工程形象好、功能全、管理水平高、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命名了30处饮水安全示范工程,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召开全省规模较大的现场会,进行现场观摩与交流,以先进树榜样,为落后找差距。平凉、定西、临夏、天水等地修建的一批集中供水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饮水问题,还与当地人文景观相结合,改进了管理手段,美化了工程环境,树立了供水工程的良好形象。
强化水质监管,保障供水安全。甘肃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以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室建立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供水水质监测规范化建设工作,逐步实现群众从“吃水难”向健康饮水的转变。及时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工作方案》,编印了《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工作手册》,对工程水源保护、生活饮用水消毒、水质卫生监测、水质监测指标、检测项目和频次、水质化验室建立、水质监测管理制度、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全省86个县(区)中已有53个县(区)建立了县级水质监测中心站,覆盖工程达1000多处,供水人口达500多万人。
规范建后管理,确保良性运行。甘肃在着力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为先”的原则,不断拓宽管理思路,完善管理方式,加大管理力度,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省政府印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试行办法》,“十一五”期间建成的2277处集中供水工程,全部落实了管理主体,其中563项由水利部门或乡镇供水站专业化管理,1714处村级供水工程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村组集体或村民代表承包管理。积极探索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了由县农村饮水管理总站、供水管理站、乡镇管水委员会、村组群管小组和受益户组成的“五级管理网络”。庄浪县还探索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水户财产、人身保险机制,把社会保险事业引进工程管理之中,形成了“饮水工程连万家,安全管理靠大家”的良好局面。
落实优惠电价,节约电费支出。乘着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春风,甘肃加快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有关政策措施,加大饮水安全工程电价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积极纳入行政监督、新闻监督和社会监督范畴,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目前甘肃已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落实农业排灌电价优惠政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电价下降幅度达到30%~50%,年节约电费支出下降幅度达到30%以上。在落实优惠电价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综合年电费支出占运行成本的20%~40%,而落实优惠电价后综合年电费支出占运行成本的10%~25%。
展望未来:甘泉长流续新篇
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全省767万农村人口及70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饮水条件,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记者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2012年及以后,该省将按照全国先进、西部一流的发展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力争在工程建设质量上有新提高,工程运行管理上有新突破,工程效益发挥上有新成效,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让幸福之水永久滋润无数农民的心田……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