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9月18日讯 (特约记者 王炯其)“这里以前是一块堰塘,周围全是杂树、杂草。现在种了水生植物,水质变好了,我们都爱来这里散步。”每到傍晚,家住重庆璧山区来凤街道的村民陈琼都会到离家不远的登凤桥生态湿地散步,欣赏湿地美景。
虽然已过白露,但登凤桥湿地内的睡莲却花开不败,为周围的环境平添了一抹亮色。周边沟渠的污水经过湿地的“九宫格”后,就被格里茂盛的水生植物层层净化后排入附近的河流。
这只是璧山区生态湿地治理污水的一个缩影。在距此4公里外的普新村里,一个生态水生植物种植基地还在不停地产出一批批优质的“植物过滤器”,该基地也是全区的主要水生植物供给地。
“基地内分为不同的水塘,每个塘都有3-4个不同的水生植物品种,搭配栽培可以保证四季都有花开,水质长清、常净。”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目前栽种有苦草、再力花、鸢尾、睡莲、菖蒲等40多个品种,一季就可远远满足来凤街道生态湿地建设所需的水生植物量。
今年以来,来凤街道通过摸排走访,对适宜建设生态湿地的田块进行登记造册、土地流转,目前已完成了154亩生态湿地建设,对促进河流水质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科学合理安排水生植物的栽种方式,尽可能地加大、拉长湿地内水流路径,这既保证了污水转换的有效化,削减了入河库污染负荷,还为辖区居民增添了不少游玩的好地方。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进行水生态修复以及防治面源污染,来凤街道还将在打靶河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构建6.2万平方米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并打造2160米生态缓冲带、2000平方米人工湿地以及150米截污纳管,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技术方法。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璧山区在来凤街道、七塘镇、河边镇等6个镇街开展农村生态湿地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治水成效后,今年又大面积推广农村生态湿地建设,治理类型分为河道治理型、沟渠治理型和田块治理型。
实施中,主要栽植的水生植物主要有睡莲、再力花、鸢尾、水生美人蕉等20余个优良品种,生态湿地的选址主要靠近面积10亩以上花卉苗木种植户、5亩及以上蔬菜种植户、30亩及以上的水果种植户和日处理规模2000立方米以下的污水处理厂站周边。
目前为止,璧山区已在城区周边建有30多个面积达100亩以上的生态湿地或公园,在农村建成大大小小湿地600多个、面积近6000亩,对促进区域水环境改善效果非常明显,辖区内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等3条主要河流和32条次级基本实现了水清、河净、岸洁、景美的目标。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