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杨丹
重庆市巫溪县上磺镇石峰村,由“大石”“高峰”两个村合并而成。地如其名,石峰村海拔在800米至1400米左右,近7平方公里内,高山林立,1800余名村民散布在山坳之中。
长期以来,石峰村资源型缺水严重,群众饮水主要靠少量山泉水和雨水集蓄,供水保证率极低。
村里的老支书向正华至今仍记得,前些年同村两个组的村民因为争水源,差点爆发“战争”,最后还是村里出面协调才平息了争端。
近两年,县里采取三级提水方式,从羊桥坝水厂引水到村。2019年10月,工程完工,石峰村至城厢镇花栗片区7000余人吃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饮水工程建好后,如何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吃上“放心水”?管理是关键。
石峰村和花栗片区在村支两委的组织下,家家户户装上了智能化水表,实行预付充值用水。各片区成立了供水协会,落实运行管护人员,各村安排2名贫困户管水员负责主管道运行维护,支管道维护实行用水户“三户联管”或“五户联管”相互监管制度。
石峰村水管员王良万就是一名贫困户。2018年,村里通上自来水后,由于海拔高、坡度大、管线长,水管渗漏和破裂导致停水现象时有发生。供水协会决定聘请2名贫困户担任水管员,负责管道维护。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群众长期“有水吃”、吃“放心水”,又能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我从一生下来村里就缺水,没想到现在还能吃上自来水,不管好,对不起国家,也对不起村里的老乡。”担任水管员后,王良万隔两天就要去巡查管线。如果遇上大雨,滚落的山石砸破水管,他都要背上工具去把口子补好。
2019年,在县水利局的指导下,巫溪县农村供水工程均建立管水组织,落实专人,制定制度,确保每个工程有人员、有措施、管到位。同时,落实全日制公益性贫困户饮水安全管理员578名,培训管水员1000余名,负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及净化消毒,供水水质明显提升。县财政每年还安排300万元用于农村供水工程的维修养护。
从“靠天吃水”到“有水吃”,再到吃上“放心水”,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巫溪人来说,这是一场划时代的转变。
今年,巫溪县将贫困县的帽子摔进大山,可以预见的是,群众的日子也将随着这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的到来,变得愈发舒心。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0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