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5月27日讯 (特约记者 王炯其)重庆璧山区紧邻重庆主城以西,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5.5万人。
近些年,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雨水从“包袱”变为“财富”。
随着璧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雨水可渗入的草地、水沟被硬化成马路,小区里的绿地也被修建成停车位,致使城市无法像“海绵”般舒畅地“呼吸”,雨水只能通过地下管道排出,不少街区遭遇每逢下雨就“看海”的尴尬。
把城市当作一块“海绵”来建设,自2016年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璧山区已建成“海绵城市”项目51个。今年计划实施的14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将在年底完工。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而上述功能的实现,则需要将雨水“快排”的直接排放模式,转化为“渗、滞、蓄、净、用、排”循环模式。
截止目前,璧山区已完成建设面积8.4平方公里,均通过国家或重庆市级考核验收,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为下阶段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初夏时节,在璧山秀湖汽车露营公园内,“海绵停车场”和“海绵停车位”正发挥着渗水净化和适量保水的功能。公园的每个停车位中间设计有一个凹槽,凹槽内铺设有鹅卵石。
据相关人员介绍,这个凹槽可收集雨水,并通过鹅卵石对雨水中的泥沙等渣滓进行过滤,而后,过滤后的雨水进入地下。同时,车位旁的沥青道路还设计有线性排水沟,其地面部分宽约1厘米,地下部分则有30厘米宽,雨水流入排水沟,可为车位周边植物根系提供充足水分。
“海绵停车场”的修建只是璧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璧山区将新建14个“海绵城市”项目,其中璧南河生态补水工程已竣工投入运行,新建2座水库、城区雨污分流管网、中水回用、再生水项目和多个生态停车场、湿地公园以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部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海绵城市建设面积4.1平方公里。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