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9月25日讯 (通讯员 王炯其 杨勇)重庆市璧山区位于重庆主城西郊,幅员面积915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人。
近些年,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雨水从“包袱”变为“财富”。
随着璧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雨水可渗入的草地、水沟被硬化成马路,小区里的绿地也被修建成停车位,致使城市无法像“海绵”般舒畅地“呼吸”,雨水只能通过地下管道排出,不少地方遭遇每逢下雨就“看海”的尴尬。
去年,作为重庆市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璧山以绿岛新区作为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主战场,将城市打造成“会呼吸”的“海绵体”,让雨水从“包袱”变“财富”。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增强大自然的调节功能。”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璧山通过合理规划,编制完成了《璧山区“十三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璧山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三年实施计划》,试点区域8.35平方公里,对城市绿地、河流、排水管网进行整合,形成“绿色海绵”。
事实上,打造“海绵城市”也是需要基础和优势的,不同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乃至城市规划等,都将影响着“海绵城市”的发展。在这方面,璧山有着先天自然优势,璧山是特有的“人人”型地层构造,这种天然的地层构造形态为地下水的积存和汇聚构建了一个理想的自然储水场所。
多年来,璧山一直将绿色生态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依托青山绿水打造了一批湿地生态公园,同时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彻底减少了降雨溢流对环境的影响。
今年是璧山“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年,规划建设47个“海绵城市”项目,目前已完工项目2个,启动项目45个(其中,开工建设28个,方案设计17个)。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璧山通过三年时间计划建设72个项目将城市变成‘海绵体’。”该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项目包含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治理、自然生态系统绿色净化、亲水环境打造等,不仅能为城市居民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共存,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