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3月24日讯 (通讯员 王炯其 周海瑞)紧邻重庆主城以西的璧山区,是一座与水共生、依水发展的城市,同时璧山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多年来全区平均地表资源量3.5亿平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56立方米,为全市人均水平的1/3,全国的1/4,供需矛盾突出。
在资源性缺水的同时,空间分布也不均。在璧山,中部地区工业相对密集,用水量大,但却严重缺水,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区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2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为0.561亿立方米。近年来,通过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全区共有各类水利工程1万余处,蓄水能力约1.4亿立方米。
资源性缺水问题通过蓄水能力提升逐渐得到缓解,而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璧山给出的答案是:河湖连通,以北水向南调,“解渴”城区。
2015年3月,璧山区水务局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现场勘察、专业策划,提出实施“千秋堰水库—盐井河水库—同心水库连通工程、璧北河—璧南河水系连通工程”,计划将璧北地区的水资源引入向城区供水的水库。
去年8月,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开工建设,工程采用隧洞或管道形式将千秋堰水库、盐井河水库、同心水库连通,以实现供水量的补充和调度。
该工程计划分期实施,一期实施千秋堰水库至盐井河水库工程段,已经开工建设;二期为盐井河水库至同心水库段,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
不过,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千秋堰水库与盐井河水库并不是通过一条隧洞直接连通。
“千秋堰水库进行扩建后,将由一条长度5.3公里的隧洞连接一条明渠,再通过一条长度4.7公里的隧洞让明渠与盐井河水库连通。”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
大路街道福里村是两个隧洞和一条明渠连接的地方。在这里,每天都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挑土、运输的工人们穿梭在工地上,头戴安全帽的工程师们指挥着现场施工。这是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推进最真实的写照。
“目前,其余配套附属工程已经基本完成,隧洞已掘进共计1.2公里,预计2018年全部完工。”该负责人介绍说,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向城区每天新增供水2万立方米,年新增供水730余万立方米。同时,还将“激活”盐井河水库,减少每年的弃水105万立方米。
该区水务局负责人表示,璧山建设“一河九湖十八湿地”,打造“活力水城”,增强蓄水能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系循环互动,提升水资源调控调度能力,缓解水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提高城区供水保证率,从而解决群众用水问题。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