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11月9日讯 (通讯员 陈欣)回顾重庆万盛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资源枯竭而最终寻求转型的典型案例。2008年,万盛被国务院列入44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大力加快转型步伐。在艰难的转型过程中,万盛加大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水利对城市发展的基础、推动、保障和带动作用,推动万盛出演一场从“黑色煤城”向“绿色春城”的变形记。
全面水利规划促进三大经济片区“华丽转身”
万盛曾是重庆市的产煤基地,产煤量一度达到全市产煤总量的二分之一。时无尽日,矿有尽时,煤炭资源的逐步减少让万盛面临着经济滞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社会不安的“四大危机”。
经过摸索研究,万盛设定以“旅游带动、工业立区”,大力发展“中部城市经济发展区、西部及南部工业经济发展区、东部及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三大经济片区,从“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向多种接替性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而经济片区发展基础成为了让人颇为头疼的问题,作为全重庆仅有的两个资源型城市之一,万盛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尤其是水利保障严重不足。水利一时间成为了制约万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为打破这一瓶颈,万盛以“水利为先”的理念对三大片区的水利发展做了全新规划。
针对中部城市经济发展区,万盛规划并实施了重点水源工程——青山湖水库工程巩固城区供水保障,并开展两河四岸综合整治、南桐污水厂建设等,加大投入对城市环境进行改造,促进老城改造、旧城复兴。
西部及南部工业经济发展区将打造成为万盛工业集群化发展的主战场,为此万盛实施了青山湖水库二期扩建工程,并投入2.4亿元启动鲤鱼河引水工程,规划板辽水库二期扩建等,为工业发展提供用水。
东部及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区涵盖了国家“5A”级景区——重庆黑山谷景区及150平方公里的高山森林群、生态农业区,万盛规划了黑山供水工程及鲤鱼河引水工程等,保障黑山旅游园区规划的近20万人用水需求,大力开展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开发、休闲养生、农产品生产等产业发展。
水利的全新规划为万盛城市转型发展搭建起了骨架,彻底扭转了城市的性质、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在水利的基础和保障下,城市发展逐步实现“转身”。
民生水利带动煤城“由黑转绿”
经过全新布局,万盛初步完成了从单一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旅游产业、工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转变,但转型之路上另一条拦路虎——“生态环境”也让万盛头疼不已。70多年的采煤历史让万盛生态环境遭受深重创伤,要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及新工业特色经济,万盛必须再造秀美山川。
为此,万盛以水着手,充分利用水利的旅游功能、环境功能,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摆在战略位置,实现城市的彻底 “升级变形”。
为做大旅游,万盛提出了“景是一座城,城是一个景,城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开展了城镇水系综合整治。累计投入约2.2亿元对城区河道进行综合治理,让煤浆般的穿城河水日益清澈。2015年,两河四岸综合整治工程、城区第二(南桐)污水处理厂分别被列为全区十大重大建设项目及十大民生项目之一,城市水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民生水利的大规模开展也让万盛的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石林、金桥、丛林等8镇大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0.5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实施了一大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灌溉用水的保障、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让万盛农业得到稳定发展。同时,水利保障作用下万盛的经济作物用地面积逐年增大,极具特色的茶叶基地、猕猴桃基地、方竹笋基地迅速扩张。在水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万盛还借助旅游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大力推动了万盛农业转型发展。
水土流失治理逐步治愈煤炭“采空后遗症”
煤炭开采为万盛带来的最大的伤痛,是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全区共有180平方公里为采空影响区,约占辖区的1/3……更有水土环境恶化、洪涝干旱灾害等威胁。
为改善区域水土生态环境,万盛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9个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总投入约4826万元,综合治理流失面积达116.23平方公里。治理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昔日因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土地“斑秃”逐步得到治愈。万盛的水土保持工作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将水保建设与特色农业“联姻”,制造出了两河撕栗坪500亩茶叶基地、学儿岗450亩黄金梨优质水果基地、刘家河石桥5000亩花椒基地等一批农业产业与水生态建设结合的先进典型。
通过综合治理,全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极大缓解,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生态支撑和保障。煤炭带来的“黑色”印象逐渐被弱化,转而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发展小城。
万盛的转型之路,总结起来更像是水利的发展之路。水利建设的合理规划、民生水利的有效实施、水环境的逐步治理,都促使万盛水利逐渐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进一步保障地区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力的支持和推动着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实现转型。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