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摸200岁石鱼添喜气

市民观看200岁石鱼

水中的石鱼
中国水利网站2月16日讯(通讯员 夏斐然)2月13日,蛇年正月初四,十点钟。“祝你生日快乐”歌,在白鹤梁最大石鱼旁响起,“200岁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镇馆之宝”——白鹤梁18尾石鱼中体积最大的一尾,清代涪州州牧张师范所刻高浮雕巨鱼,迎来了200周岁诞生日。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黄德建亲自当上了解说员,向参观的市民解说: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正月初四上午10点钟,清代涪州州牧张师范第一次来到了白鹤梁上,镌刻了这白鹤梁上最大的高浮石鱼,石鱼长3.1米、宽1米、重3.5吨,并题写了《诗并记》“大江日夜流,陵榖巨灵辟……刻畫一鲸鱼,飞跃蛟龙宅……”
黄德建又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张师范第二次游白鹤梁,为石鱼题下了一首五言绝句:“石鲸自有形,跃入蛟龙宅。霖雨及时行,永显濠梁迹。”希望石鱼能为久旱的涪州降下甘霖,永远留存在石梁上预兆丰年……
此时,不少市民伸出手,抚摸200年的石鱼,为自己和家人增喜添福……
白鹤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具有相当于现代水尺的作用,是历代记录不同年代不同枯水位的固定标志。在已发现的宋元明清约160余条题记中,除记年月外,往往记有双鱼已见,水至此鱼下五尺,水去鱼下七尺等字样。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最早的石鱼与石刻文字已有1200多年,是长江历史干旱和枯水最低径流量的重要资料。
在长江两岸,水文题刻比比皆是,但以洪水题刻居多,以石鱼记录枯水题刻的唯有涪陵白鹤梁。在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中,具有1200余年水文记录的也只有涪陵白鹤梁,
1200年来,涪陵以石鱼作为水文标志,石鱼刻题作为水文观测记录,图和文字结合组成了古代水文档案。充分体现了古代涪州人民对气候预测、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丰收年岁的期盼与渴求,是古代涪州人民利用、征服、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古代涪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与科技理性精神……
白鹤梁题刻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白鹤梁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题刻因它独特文物特性和以及在科学、历史、艺术具有极高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重新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石鱼还被看做是年成丰歉的预告表,古人有“石鱼出,兆丰年”的经验之谈。1953年、1963年、1973年、1983年白鹤梁上的石鱼4次露出水面,农业都大获丰收。古代和现代都验证了“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
2006年,在保护这尾石鱼时,发现由于长江水长期的冲刷和切割,它已与梁体剥落。于是文物保护人员采取异地保护的措施,把石鱼存放于涪陵博物馆内。2012年,在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改造升级期间,石鱼又回到离开6年之久的“家”中。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