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准许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19
   
         
 
 
         
 
 
 
 
 
一辈子,一条渠
——记安徽庐江县舒庐干渠管理所党支部书记刘三和
 
分享到:
2019-09-03
 

刘三和(中)正在检查水利工程质量

  □通讯员 钱良好

  为配套工程把关、为农田灌溉操劳、为城市供水保畅通、为生态补水出谋划策……他为水利事业呕心沥血36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情怀。他,就是安徽省庐江县优秀共产党员、舒庐干渠管理所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刘三和。

  扎根基层 履行诺言

  “三伏天到了,正是农田用水、城镇补水的高峰期,各项水利工程要抓紧时间验收、投入使用,保障农田灌溉和城镇居民用水。”7月18日,冒着35摄氏度的高温,57岁的刘三和带着工作组来到舒庐干渠庐北分干渠项目现场,督查工程验收情况,“每到夏季,我总喜欢泡在基层,查水情、看工程,心里才觉得踏实,我这一辈就为了这条干渠。”

  1983年,21岁的刘三和从安徽水利电力学校农田水利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舒庐干渠万山镇秦楼管理处,当时单位只有六七个人,他最年轻,出外勤的活儿基本上都是他干。

  舒庐干渠庐江灌区是淠史杭大型灌区的组成部分,润及庐江县庐城、汤池、郭河等14个镇,设计灌溉面积61.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庐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灌区续建配套施工项目多、任务重。刘三和整天在外面跑,风里来,雨里去,白面书生很快变成一个黑小伙儿。

  “刚分配到基层时,有些抵触情绪,觉得好不容易跳出了农门,又回到农村,而且还天天在乡下跑。”刘三和回家时,一肚子委屈向父亲诉说。

  父亲劝他:“儿啊,你可记得小时候,老家每逢干旱时候,眼看到手的粮食因缺水绝收,乡亲们盼着水利工程早日能修到家门口,能旱涝保收。现在你干上了这一行,就得干好。” 刘三和想起了小时候,父亲和母亲起早摸黑用水车车水的情景,他向父亲许下了诺言:“一定要让干渠的清水自动流到田里。”

  奋战一线 从不言苦

  1984年下半年,因技术过硬,刘三和被调到庐江县舒庐干渠管理所机关工作,负责全灌区的水情测报和管理配套工程监管。

  水情测报是个重要岗位。暴雨突袭时,要把干渠上的界牌闸关闭,防止洪水下泄淹没农田和村庄。当时的通信条件,只能靠发电报报汛,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时常深夜冒着倾盆大雨打着手电筒去邮局发报。

  旱情发生时,各地都强烈要求干渠放水,每每这种时候,刘三和必须到现场协调,根据具体干旱情况调水。有一次到庐东干渠灌区查看灾情的路上,他连人带自行车一起栽到了田埂下。顾不得浑身的泥浆,他爬起来,扛起车,继续赶路。因为他知道,关键时候的哪怕一碗水、一棵稻,大家心里都着急。

  抗旱也要防汛。放水时,高水位运行的渠道存在溃破的危险。2016年的夏季,无雨,当家塘干涸,全县50多万亩农田处于饥渴状态。舒庐干渠从龙河口水库紧急调水,所里人员全部压到一线值守。由于长时间的高水位运行,一天夜里,渠道万山镇区段内破了一个20多米长的大口子,水流倾泻而下。刘三和顾不上白天的劳累,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抢修。他先通知上游关掉节制闸,然后调集人员和机械进行渠道修补、加固。三天三夜,他不顾蚊叮虫咬、天气炎热,直到把缺口堵好,恢复供水。看到汩汩清水再一次欢快地奔向远方,刘三和却感到一阵眩晕,倒在地上。连续几天精神高度紧张后突然放松下来,他整个人瘫倒了。

  30多年来,刘三和就这样奋战在一线,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他就奋不顾身冲在最前面。

  呕心沥血 情怀依旧

  1986年7月至1992年10月,刘三和参与了西河整治工程、牛屯河分洪道工程和无为大堤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这三项工程历时6年,分6期,施工共计长堤坝100多公里、土方量1000多万立方米。

  “完全靠肩挑人抬,吃住都在工地上。” 刘三和回忆说,“当时我在指挥部工程科,主要负责安排农民工吃住、测量土方量、放线、监督工程质量、清表巡查,有时一天要跑80多里路,晚上回到工棚里,倒下就睡着了。”

  最艰难的是1991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刘三和带领工作队员在齐腰深的积雪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查工地,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吃一口白雪。

  这些年,刘三和负责或参与了庐江县商品粮基地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历年大型灌区国家投资的灌区除险加固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等多项工作,修建了泄洪闸、节制闸100多座,渠道1000多公里。每一处工程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

  “下一步,舒庐干渠要搞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省里正在编制计划,到2035年完成。农民坐在家里,通过互联网自动控制排放水。” 刘三和高兴地说,“现在以舒庐干渠为大动脉,各个支渠如毛细血管一样伸到每一片农田,农民种田再也不用为水犯愁了。”

  刘三和将研究与实践结合。1996年5月,他参与撰写的“杭埠河灌区双季稻增产节水灌溉试验研究与应用”获得安徽省水利厅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评为“省级科技成果”;2017年12月和2018年1月,他撰写的论文“庐江县郭河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域整体推进分析”“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及发展方向”分别在《乡村科技》和《大科技》发表。

  “为了这条渠,我奋斗了一辈子,它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眼看就要到退休年龄了,可我觉得36年来这条渠还没有走够,还想再走它几年。” 刘三和眼里闪着深情的泪光。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9年9月3日

钱良好
责任编辑:陈帅
相关新闻
 
安徽宣州区:还冬季河湖岸洁水清
安徽肥西县:强化水保监督 守护绿水青山
安徽淮南市多举措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以点带面治理小微水体
安徽芜湖市 强管理提升 水资源利用效率
欢迎访问“中国水利”网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