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审批具备新闻登载业务资质的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06022
  首页 -> 正文


安徽六安:“小”水价改出“大”变化

2017-11-14

  □通讯员 雷琴 宋金婷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节水优先,在治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日,笔者走访了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全省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地区,了解当地农民如何在农业生产中自觉地节约水资源,对这不起眼的“小”水价作了次调查——

  深秋的皖西大地,叠翠流金,田野里满是收获的喜悦,硕果累累的林间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置身其中令人沉醉。

  一条条新整修的水渠延伸到裕安区丁集镇的块块农田,两万多亩土地间,配套修建了4条主灌溉渠道、36条斗农毛渠,水闸72座,无喉道量水设施15座、放水涵419座、机耕桥17道、清淤整治塘坝14口,打开水阀,股股清流就能流入田间地头。

  沉甸甸的丰收背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功不可没,改革只是一小步,变化的却是一大步。

  不止0.019元/立方米的变化

  “现在用多少水就给多少钱,后期还有人管理,水引到了地里,除了节约成本,种地也省工时。”裕安区丁集镇光明村的李照祥告诉笔者,往年村里渠道不给力,堵渠、漏渠,有时候往往是上游漫灌,浪费水,下游缺水,干着急,“现在可好了,基础设施变好了,跑冒滴漏也少了,咱种庄稼就操心‘水’的事,现在水用得顺心,日子过得顺意。”如今,李照祥把家里12亩地流转给了大户,成为北庄生产队的“放水员”,管着200亩地的放水工作,“今年夏天那么干旱,我们这没旱着,水也是够用的,这要在以往想都不敢想。”

  农业水价改革后,不只李照祥一个人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在丁集镇光明用水者协会,笔者看到,墙上整齐贴着协会制订完善的各项制度,电脑上实时记录着各条水渠的用水量。“我们对试点区内种粮大户和农民用水户的水权水量进行了分配,并登记造册,用水户的水费台账也都已经建立。”协会负责人告诉笔者,试点区内主要渠道的放水都由协会统一调配,并有专人测量记录渠道的放水量。

  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得到加强,疏通了田间地头“毛细血管”,解决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薄弱的环节、“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善了灌区用水条件,提高了灌溉质量和灌溉保证率,减少“跑冒滴漏”现象,渠通水到,自然就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

  笔者了解到,试点区农业水费改革前以亩计收,标准是依据多年平均用水定额,年亩均用水量454立方米,单价0.056元/立方米,改革后执行水价粮食作物为0.075元/立方米;按实际用水量收取,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适当加价,分别为每立方米0.09元和0.10元。六安市水利局副局长陈林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以改革前算,金安区农业水价执行价格0.056元/立方米,相当于28元/亩(统计亩,换算为标准亩为17.5元/亩),且实际难以收缴到位。改革后试点区按立方米计量收费,以粮食作物为例,较以前执行水价涨幅达到33.9%。根据试点区2015年农业用水量推算、分析,执行的水价达到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工程管护措施到位、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正常年份亩均水费支出在15.5元左右,较以前按亩计收降低了2元左右,既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合理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又促进了增产、增收。

  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

  “这里是丁集支渠,从这里开始,就是丁集镇农业水价改革的试点区了。”裕安区水利局副局长张学兵指着汲东干渠通向丁集支渠一个闸门上的小设备:“你看,这个就是太阳能用水计量设备。”

  水价改革后,该市还建立了用水总量控制的初始水权分配机制,科学核定农业用水总量,明晰农业水权,分别确定了试点区内用水者协会、村集体以及农民的灌溉用水指标,分配初始水权,并对水权进行确权登记;实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探索实行分类水价,项目区基本用水定额为每亩370立方米,超定额最高累进加价200%。既兼顾了农民承受能力和农业发展需要,又充分发挥了价格杠杆作用。

  水价的变化也倒逼农民的生产习惯发生改变。由于采取的是计量征收水费,同时又有节水奖励政策,增强了当地群众特别是大户的节水意识,一些种植草莓和葡萄的大户在水价改革后建起了管灌滴灌设施。振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王曦阳在项目区挖了四口当家塘,进行内部蓄水,并对自家的蔬菜进行滴灌改进:“改革逼着我们提升节水设施,改变过去老旧的灌溉路子,科学制定灌溉方案,更节约用水,也更会用水。”

  “为鼓励群众节约用水,我们还建立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陈林告诉笔者,试点区对干旱年份水费增支较大的用水户以及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给予补贴;采取节水措施、调整生产模式节水的用水户给予奖励。金安、裕安两区分别从区级财政安排了20万元、50万元用于建立节水奖励机制,对促进农业节水的农民用水组织或用水户给予奖励。这就充分调动了群众的节水积极性,增强了节水意识,逐渐达到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的转变。

  更多问题有待探索

  水价改革后新生了一个事物,那就是用水合作社。试点区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通过组建金安区翁墩乡明泉用水户专业合作社、丁集镇光明用水者协会等新型管护组织,鼓励其参与对部分田间工程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建立大户田间工程自建、自管、自运营管理模式和大户田间工程购买专业化服务模式。像金安区的明泉用水户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单体农户、种粮大户等自愿组建的,他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承担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和用水管理,在灌溉排水、抗旱排涝、协调用水纠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农业水价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并有待探索解决完善。

  张学兵告诉笔者,从金安、裕安两区开展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看,缺乏有效的水权交易运作体系;同时,交易风险防范、第三方影响评价等机制尚未建立,市场监管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还不足。“我们建议建立以淠史杭灌区为主体的水权交易平台,重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平台、交易机制,由省级层面回购水权,如由省淠史杭管理总局负责灌区内水价调度、运行、结算,更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有利于水资源市场化运作。”

  在采访中,不少群众提出,在实际操作中精准计量用水有难度。按照制度设计,用水总量、定额指标精准到户、精准到在田作物种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计量设备、计量成本较高等因素,精准计量用水有难度。“实行农业终端水价,必须依靠计量设施的硬件支撑,没有一个精确的用水量,就谈不上用水管理和计量收费,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也就没有了基准。所以,在兼顾成本的情况下,选用既实用、精确度高,又利于群众接受,适应水利现代化需要的计量设施是农业水价改革的基础。”六安市水利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负责人陈久顺说道。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7年11月14日

雷琴 宋金婷
责任编辑:李旸


  相关新闻:
安徽省六安市明确未来五年农田水利建设任务
安徽:天长市全面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安徽省水利厅检查华阳河农场薄弱环节治理工程
安徽省临泉县水务局到陶老乡早里村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
安徽怀宁:不落一户改善贫困群众饮水条件
安徽省天长市全面完成汛后水利工程检查工作
安徽省临泉县:实施农田节水灌溉工程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民间河长”的一天





最新更新


 
图片报道

首页大图.jpg
网站首页大图.jpg
专题首页大图.jpg
首页大图.jpg

主办:betway苹果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18511059159 业务联系:010-63205284

京ICP备11042313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