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记者陈松平 王春夏8月19日报道:
骄阳炙烤,热浪滚滚。8月11日中午,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董岗支渠农田示范片看到,沿途路边和田埂上的野草都卷叶发黄,而农田里正在拔节孕穗的茎繁叶茂、翠绿挺拔,长势良好。
“瓢水碗稻,现在这个时候浇灌一瓢水,将来就能收获一碗稻!这一拨水浇到位,今年的收成就到手了。”正在引水灌田的花岗镇陈岗村种粮大户陈玉华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看着董岗支渠的水正汩汩流入自家稻田里,他对今秋的丰收充满期待。
在董岗支渠两侧,记者发现,灌溉水源顺着修整一新的斗渠和毛渠汩汩流向成方成块的农田,没有想象中热火朝天的抽水抗旱景象。董岗支渠水管员郭贻东说:“抗旱灌溉在这里已不再是体力活、困难事,只要轻轻转动涵闸开关,就能搞定。”
大旱之年,这里为何旱而不干?安徽省防办新闻发言人蔡正中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该省连续3年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把水送到了每一块农田中。
作为灌溉农田的“最后一公里”,末级渠道若不通,则水流不畅。董岗支渠横跨2个乡镇5个行政村,灌溉沿途1.2万亩良田。“以前,渠道是土渠,涵闸配套没有跟上,一到灌溉季节,沿途村民就自行开挖放水,跑冒滴漏严重,水很难到田里头。”郭贻东说。
肥西县防办主任李坤介绍,2011年,安徽省开始尝试将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延伸到支渠,董岗支渠为此受益。2012年上半年完成改造后,全长8.8公里的渠道全部进行硬化,57个放水口都配有涵闸,渠通水畅,水放到下游从以前的13小时缩短到如今的2小时,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0左右,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长长沟渠,一头连着水源,一头连着农田。打通“最后一公里”,受益于安徽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也远不止董岗支渠沿途的种粮大户。
在繁昌县平铺镇2012年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村民罗国东正在新建成的抗旱渠道里把水引进到自家的农田。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抗旱抓得紧、抓得及时,这个抗旱渠修得非常好,水一下子到了我家的田头,庄稼就不会受影响了。”
在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的一片水稻灌溉区,水管员李双喜正在转动涵闸,开闸放水。他说:“下面需要水,就开这个闸,开了这个闸,水就放到田里去了。”
“渠里有水,塘里有水,我们种田人心里就吃了定心丸。”六安市江家店镇永兴村农民方应中说,“要是没有搞农田水利建设,像今年这样的干旱,我承包的2200亩水稻肯定减产。自从疏浚了田间沟渠,能灌能排,汲东干渠的水2个小时内就能自流灌溉到我承包的农田,解了燃眉之急。”
“既要打通大动脉,也要疏通毛细血管。”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如果把水利工程比作人体的血管,骨干水利工程相当于输血大动脉,田间地头的农水工程就是“毛细血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就是要解决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享受水到田间到头的效益。
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解决的不仅是抗旱保苗的燃眉之急,更是奠定农业丰收的保证。2011年以来,安徽省以塘坝扩挖、河沟清淤、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三加一”工程为重点,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新建防渗干支渠及田间渠道10202公里,清淤疏浚农村河沟1.2万条。这些工程在今年的大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减灾作用,实现了水到田头,抗旱无忧。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