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山东省济南市在构建“六横连八纵、一环绕泉城”骨干水网构架,科学统筹、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目标,以“以水为本、以泉为魂”为思路,积极开展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创建工作。
三年创建中,济南市转变思路,提升理念,通过组织推进、科学规划、筹措资金、督查考核、广泛宣传等创新实践,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搭建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改善措施。
通过回灌补源、五库连通、河湖湿地连通、玉符河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济南实现了黄河水、长江水、地表水多水源联合调配,为城市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现代水利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泉城济南这一古老历史文化名城在创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中熠熠生辉,彰显魅力。本报今日推出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小清河湿地一角 本报记者 滕红真 摄

五库连通规划图 济南市水利局提供
初秋九月,风清气爽。记者在泉城就济南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思路和理念、经验和做法等相关话题专访了济南市水利局局长张曰良。
记者:济南市创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有哪些目标、任务?
张曰良: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济南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创建工作。
其总体思路是以增进全社会水福利、提升城市品质为主题,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以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为抓手,开展遵循自然规律、彰显泉城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的创建。通过实施水源连通、水源涵养、截污治污、景观提升、水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程,建设各行业节水减污体系,培育现代泉城水文化,形成以自然文明、用水文明、管理文明和意识文明为支撑的水生态文明,营造泉城现代人水和谐关系,把济南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主要任务目标是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四大体系”,即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安全集约的水供用体系、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和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等,不断提升全市水生态的自然、用水、管理和意识“四个文明”水平,形成“河湖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泉城”的现代水利发展新格局,实现“泉涌、湖清、河畅、水净、景美”的总体目标。
记者:作为全国首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在推进工作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张曰良:创建试点中,济南市在组织推进、规划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市长为组长的“六城联创”领导小组,设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整合创城资源,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分解落实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局面。
二是科学规划,引领创建工作。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完成11个县(市)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清河湿地风貌区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三是多方筹措,建立保障机制。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发挥市本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充分发挥市四大投资集团投融资平台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保障机制。
四是严格督查考核,狠抓工作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创建中把督导考核作为抓落实的最有效途径,制订《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督导检查工作方案》,一方面将各县(市)区考核纳入市委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一方面由市政府督查室、监察局等单位组成督导组,开展定期督导检查和专项督导检查。
五是广泛开展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媒体,通过常规宣传和专题宣传,通过教育读本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传播水生态文明理念,倡导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记者:试点期结束后,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如何进一步推进完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张曰良:“十三五”规划中,将围绕济南市委“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决策部署,形成“建设一个城市,坚持两手发力,构建三个体系,支撑四个中心,解决五个问题,实施六大工程”的水利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和抓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措施,坚持科学规划,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为指导,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安全保障、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开发利用泉水资源等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以建设现代化泉城为中心;坚持工程建设与改革管理两手发力、协调推进;努力构建用水循环、亲水生态、管水智能三大水安全体系;为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四个中心提供水利支撑;有效解决水资源、水灾害、水工程、水生态、水管理五大水安全问题;抓实雨洪利用、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防洪减灾、生态修复、水利信息化六大工程,为推进和保护泉城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新面貌不懈努力。
撰稿:本报记者王健康、滕红真,通讯员唐瑞钦、张玮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5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