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岸上草原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滨湖湿地公园

东大圩生态农业园

渡江战役胜利塔

湖岸木屋

牛角大圩
□本报记者 胡争上
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有一个山水相依、城湖共生的地方,她就是迅速崛起的安徽中心和领跑全省的第一城区——包河区。如今,这里还镶嵌着一颗绿色明珠——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
滨湖水利风景区位于合肥市包河区境内,地处合肥市上风口,包河、南淝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上派河穿流其间,南部紧靠巢湖,“襟五河而带一湖”,天高湖阔,林清水美,使合肥成为全国唯一滨临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
景区东起合肥母亲河南淝河入巢湖口,西至清灵秀美的派河入巢湖口,南至浩瀚巢湖,规划面积124.0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7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3,是省会合肥的重要生态屏障。
一
2011年,安徽省区划调整,合肥市独拥巢湖。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构想,由此开启了合肥拥湖发展、城湖共生的大城时代,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拉开序幕。
包河区是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和主阵地,是省会合肥唯一的临湖主城区,“襟五河、拥三圩、带一湖”。2012年,包河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率先行动,提出“生态立区”战略,加大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把包河区打造成合肥的“中央花园”和“会客厅” ,努力构建水绿交融、人水和谐的城市空间。
包河区因包河而得名,因北宋名臣包公故里而闻名,素有“合肥文脉”美誉,巢文化、淮军文化和红色文化独特,东大圩、大张圩、牛角大圩等建圩围田彰显先辈治水智慧的水文化遗产丰厚。
这里临巢湖、通长江、襟“五河”,城市路网密集,母亲河南淝河自古以来是合肥市水运黄金水道,合肥港综合码头、合肥高铁南站、合肥客运南站、城区高架道路网和即将开通的轨道交通1号线等在周边构筑起立体交通体系。
在包河打造水利风景区,不仅可以发挥防风抗洪、治理环境、净化水质等作用,而且可以成为合肥主城区与巢湖之间的生态屏障,有助于合肥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的展示和保存,留住城市记忆,加快自然生态、文化遗存、人文景观等旅游要素集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环巢湖旅游品牌效应,从而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13年,合肥成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2014年,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滨湖水利风景区创建,专门成立高规格景区管理委员会,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担任名誉主任,区委常委、分管副区长担任主任,负责统筹推进水利风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区农林水务局,景区运营由区属国企滨湖投资集团负责。
二
合肥市、包河区特别注重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引领,聘请高水平的专业团队编制规划纲要。几年来,市、区两级政府以保护“原有特色”和“自然生态”为宗旨,先后投入近20亿元实施巢湖岸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巢湖沿岸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河流治理和大张圩生态修复等工程,将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等河道大堤提升为1级堤防。
立体推进沿湖生态景观建设,在0.83平方公里巢湖沿岸湿地上,建观湖塔、观城塔、观鸟塔和旅游驿站,推出捕鱼节,展示渔民文化。结合推进美好乡村田园都市建设,开展清沟清渠专项行动,完成485条375.9公里的沟渠清理任务,栽植景观树3.7万株,铺种护坡草皮2.1万平方米。
强调水利工程实用功能和景观功能的有机结合,根据滨湖地形、气候及汛期特点,立足景区建设差异化、生态化、滚动化、精品化,使河堤成景,河道如画。
重点打造“三圩”景观,大张圩森林公园已跻身国家森林公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牛角大圩北纬31°生态农业园已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与云南世博集团合作推进“云苗北上”,精心打造四季花海景观,形成以花卉、园艺和果品为主的生态旅游品牌;东大圩以农业采摘和自驾游为主,大圩葡萄已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相继建成开放游客接待中心、美食村、圩内道路,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等称号。
景区建设中,包河区创新实施“管理兴区”工作,推行“3+1”城市管理分类模式,打造城市管理的核心区和样板区。一是城市管理标准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按照城市标准推进水利风景区管理。景区内推行市政、环卫、绿化养护“大综管”模式,实现“无缝隙、无死角”覆盖。二是景区管理精细化。对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核心景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引入国企实行物业化管理,实现“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管理标准。三是水陆管理一体化。结合“三线三边”环境整治,针对景区内的水面漂浮物、道路沿线垃圾等,设立街道生态文明监督岗位、监督热线和生态守护公示牌,划定干部包保责任区,综合运用“线长”巡查、群众督察、热线受理、集中清理等多种方式,实现水陆环境整治长效管理。
三
2015年2月,全长155公里的环湖大道全线贯通,湖水串联起岸边山、岛、泉、洞、园,形成了“水上有景,景中有水”的山水画卷。
伫立景区四望,16.8公里的巢湖大堤华丽转身为黄金岸线,南淝河东大圩至大张圩段13公里和十五里河前杨桥以下至入巢口4公里河道,碧波荡漾,百舸争流;河堤上,青砖黛瓦,杨柳依依;南淝河和派河入湖口,两座设计新颖的大桥凌空飞架。
位于景区东北部的4A级景区——东大圩生态农业旅游区,以生态农业和绿色田园为载体,以发展“徽派风格、水乡特色、生态果园、都市农庄”为特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水网交错,林木成行,已经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东大圩正南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72公顷,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63公顷,是全国首个人工林国家森林公园、安徽省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公园傍水依城,上风上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城市之肾”。
环湖岸线上,东起国家森林公园、西至派河入湖口、总面积906.5公顷的合肥滨湖湿地公园,集保护修复、科普宣教、文化展示、休闲游憩于一体,由巢湖沿岸湿地及十五里河、塘西河、丙子河、派河等众多河口滩涂组成。公园里,生长有芦苇、菖蒲、慈姑、美人蕉等140多种水生植物,飞翔着白鹭、灰鹭、喜鹊、野鸭等100多种鸟禽,成为城区生态项目建设典范。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黄金岸线中部,面向烟波浩渺的巢湖。1949年3月28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合肥瑶岗村,麾师百万,强渡长江。纪念馆建筑群由解放广场、纪念馆、总前委雕塑、胜利广场、胜利塔构成。主体建筑犹如两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屹立在巢湖之滨,行驶在浩瀚水面,向前直指南方的长江。微风吹拂,湖水波光粼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渡江战役的激情故事。
纪念馆西面的“岸上草原”,总长约2公里,面积28万平方米。起伏的山丘,绿色的草场,绚烂的野花,白色的毡包,巢湖岸边营造出绵延的草原风光。山地滑草、围场狩猎、草滩马场、烧烤园、房车营地等,为游人模拟出草原风情游乐体验基地。
景区西南端是有着花海之称的牛角大圩,东枕巢湖,南衔派河。清朝时期,百姓筑堤防水,形成圩区,因形似“牛角”,得名“牛角大圩”。1.5万亩圩区,以花海、鱼塘、河流湿地及田园风光为主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富集。
漫步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还可游览中国独具特色的华谊电影小镇、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万达文旅城、安徽省第一个体育小镇和安徽省“十大文化场馆”等。2014年,包河区接待游客120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17亿元。目前,全区文化产业投资占全市1/3,接近全省1/10,并有全国唯一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落户。
本版图片由合肥市包河区水务局提供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