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磊
近年,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淮河发源地的河南省南阳市,以丹江口水库、鸭河口水库和淮河源头为重点,相继开展了“长治工程”、丹江口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桐柏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南召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等项目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涵盖境内重点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的水土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构建水源区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农业新经济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农业企业法人、当地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真正发挥了治理一方水土、美化一片山川、惠及一处百姓的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南阳市主要抓好机制引领和服务助推这个关键,实现准确定位,严格程序,招大引强和转变服务职能,确保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走出一条水质保护与治理荒山、调整产业结构、致富群众相结合的路子。
区域内所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在施工前,就确立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思路,明确产业化发展方向,围绕产业定区域,围绕区域定大户:在丹江口水库核心水源区发展猕猴桃、核桃、茶叶、石榴、金银花、山茱萸、竹子等产业;在鸭河口水库及上游开展坡耕地改造,进行配套治理;在淮河源头发展茶叶、木瓜、板栗产业。市县水保技术人员深入乡村、项目区调研,吸纳基层干部群众意见,确保规划科学可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治理项目以精品工程建设为目标,严格完善各项施工程序,达到了“三个一”的规范要求:一是落实一班人马,项目成立建管局,乡镇设立指挥部,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建管局人员常驻工地,全程监督指导。二是完善一套机制,建立健全建管局规章制度、重点工程管护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等。三是落实资金保障,实行“报账制”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做到事前有预算,拨付有依据,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验收,确保每项工程做实、做精、做好。
同时,南阳市还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索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和推动水保工程后期管理新途径,全面实施扶强扶优战略,指导项目区筛选出实力雄厚、规划长远、带动明显、造福群众的经营管理主体,大力发展核桃、茶叶、金银花、木瓜等产业,充分发挥出参与项目治理企业振兴一方新型产业、发展一片绿色经济的规模效应。
西峡县猕猴桃、内乡县茶业、淅川县金银花、桐柏县板栗、卧龙区核桃基地等一批规模化生态治理基地,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以水保大户为依托,以“公司+农户”模式推动产业快速膨胀,水保企业吸纳周边群众参与管理,增加了农户收入。市县两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土地流转、政策资金扶持和创新管理方式等方面,对项目区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治理大户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在土地流转方面,鼓励项目区群众采取反租倒包、现金租赁、合作经营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解决企业发展用地和群众长期受益问题。西峡县土地流转已经达到20万亩,淅川县达到15万亩,内乡、桐柏和南召等县流转荒山面积也都在万亩以上。
在政策资金扶持方面,各地加大项目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按照项目资金性质、投资方向、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办法“五不变”原则,整合涉农资金。仅西峡、南召、内乡3个县整合农、林、水等项目资金就达到2.4亿多元,带动水保大户投资4.3亿元以上,被形象地描述为“各炒拿手菜、同设一桌宴”,实现了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在创新管理方面,用产业的理念抓水保,用工业的理念抓产业,用抓工业的办法组织治理后的经营管理,全市已形成多套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经营模式,建成3个20万亩、15个10万亩、80个万亩以上的绿色水保基地,西峡、桐柏、南召县分别被国家授予“猕猴桃之乡”“核桃之乡”“木瓜之乡”“玉兰之乡”称号,打造了“桐柏红茶叶”品牌,创建了西峡“李花节”、内乡“核桃节”等,带动了区域板块经济快速增长。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