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瀛 吴卿凤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看着碧波荡漾、风光秀美的太湖景象,回想2007年夏季那场突如其来的水污染危机,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这水清岸绿、帆影点点的平静美景背后,是江苏水利人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探索。十年磨一剑,太湖治理交出了初见成效的成绩单。
正值高温盛夏时节,也是蓝藻易发集聚之时,记者近日走访了苏南环太湖地区,追溯江苏水利人“为让碧波还复来”的治理路径。
背负重托 迎难而上
无锡市民一定不会忘记这一天——2007年5月29日。当他们如往常一样打开水龙头时,迎来的却是刺鼻气味。这一天,太湖“发怒”了!
蓝藻暴发,引发大面积湖泛,数十万市民饮水告急,全国为之震惊。太湖到底怎么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平均水深不足两米、身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浅水型湖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2007年的蓝藻危机凸显太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现实,太湖治理任重道远。
无锡供水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全面开展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江苏省委、省政府慎重决策,让水利人担当太湖治理的主力军。
湖泊污染治理本就是世界性难题,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可循,横亘在江苏水利人面前的是一场结果未知的战役。然而,这又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役。这不仅仅是保障民生的重大社会责任,也是保障江苏实现健康发展的紧迫任务。
重现太湖碧波美景,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殷嘱托,是沿太湖地区人民的热切期待,是江苏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背负重托,江苏水利人开始了太湖治理的艰难征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水利部、太湖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管理局的指导帮助下,江苏各级水利部门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调水引流、生态清淤、蓝藻处置、湖泛防控等治理措施,在科学治水、维护太湖生态健康上,逐渐探索出一条希望之路。
调水引流 水质向好
位于引江济太工程最前沿的江苏常熟水利枢纽,泵站机组持续发出轰鸣运行声。站在闸上抬眼望去,从低潮位长江抽上来的滚滚江水,正沿着望虞河缓缓流向太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改善太湖水质,首先要保证活水长流。江苏省水利厅从2007年5月起建立了调水引流长效机制。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将长江活水源源不断地送进太湖,再开启太浦闸分水出流,形成一个“大循环”。此外,还有一个“小循环”:望虞河水进入太湖后通过无锡市梅梁湖泵站抽引梅梁湖水进入大运河,促进梅梁湖水体交换更新。利用这两大循环系统,太湖水体顺畅流动了起来。
2009年,以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开工建设为先导,新一轮治太工程拉开序幕。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太湖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工程建成后,联合已建的望虞河、太浦河等工程,实现长江与太湖之间畅引畅排。
“太湖原先整体大换水需要自然调水两至三年,工程建成后,换水周期将从309天大幅度缩短至180天,实现一年两次大换水。”江苏省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江苏省太湖办一组通报数据显示: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化学需氧量浓度为19毫克/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氨氮浓度为0.15毫克/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7.3,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这意味着,经过10年治理,太湖水质总体上已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并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更为难得的是,这些变化是在苏州、无锡、常州人口较2007年增长7.5%、GDP较2007年增长143%的情况下实现的。
引来长江水,太湖活起来。实践证明,引江济太有效抬高了太湖水位,扩大了太湖的环境容量,抑制了蓝藻生长,太湖水源地水质得到了有效保证。
巡查监测 治理蓝藻
多参数测定仪、风速仪、嗅味仪、相机……无锡市水文局水质科科长郑建中清点完要带的设备,就动身和3名工作人员上船作业。他们要完成测水情、取水样、查水质等工作,并第一时间上报数据。
蓝藻发生期间,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得出发,沿着太湖逐点取样。中午顶着烈日赶往试验室,化验,分析,出报告。碰到一天2次甚至3次的加测,他们就得忙到深夜。
从2007年4月起,江苏省水文局下设的无锡、苏州、常州三个分局,实行太湖水情一日一报制度,每天把脉太湖“水象”,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为蓝藻打捞和湖泛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服务。
在许仙蓝藻打捞平台下,涡井吸藻泵轰隆隆地响着,4名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打捞人员挥动长杆网兜,打捞水面杂物,以免吸藻泵口堵住。
殷阿度是许仙蓝藻打捞点的现场负责人,每天上午7点左右,他带领10名队员对蓝藻实施全天候打捞。他说,平均每天至少打捞蓝藻几十吨,量多时在800吨至1000吨,近几年太湖水质持续改善,在蓝藻的量不足以需要打捞时,他们也需清除过多的水草,以免腐烂引起水质的变化。
治理蓝藻是太湖水环境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难题。藻类不同于水草,有时溶于水中,有时聚集在湖面上,变化无常。打捞蓝藻,极为艰难,却又必须面对。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面对困难和诸多未知数,无锡水利人毅然踏上了艰辛的治藻之路。无锡市打捞蓝藻量占全太湖的90%以上,市水利局局长张海泉说:“蓝藻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治理。”
从2007年开始,无锡市把蓝藻打捞作为治理太湖最直接、最环保的手段,在沿太湖蓝藻聚集区域设置了固定打捞点和打捞平台,并合理配置机械化打捞船,采取机动打捞和固定打捞相结合的方式。今年,无锡市共设置了81个固定打捞点,建立了55支专业打捞队伍,出动机械化打捞运输船只112艘,建设各类型藻水分离站13座,配备移动藻水分离车5辆,日处理能力达3.6万吨,严格按照“属地负责、门前三包”(包组织打捞、包收集转运和处理、包水面保洁)原则实施打捞处置。目前,1100余名专业打捞人员每天打捞时间不低于8小时,随时应急待命。
蓝藻打捞上来,上岸后放在哪里?在沿湖地区堆积,不仅“堆场”难找,而且容易形成二次污染,影响环境。江苏沿湖各地水利部门积极探索蓝藻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采用先进取藻处理设备和藻水分离技术等,解决了藻水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等关键问题,实现“打捞—输送—处理—利用”一体化,提升蓝藻处理能力和蓝藻资源化利用水平。
新技术应用让太湖治理更加智慧。从人工打捞到全面机械化,从露天堆场到工厂处理,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形态越来越清晰,蓝藻产业化利用的路也越走越宽广。
河长发力 全国首创
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河长制,源头正是来自应对太湖蓝藻危机的无锡。
2007年,无锡市以改善水环境为主要目标,提出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挂牌治水,这项尝试有一个新鲜且通俗的名称——河长制。一时间,无锡掀起“保护太湖、重建生态”的水环境治理热潮。河长制实施一年后,无锡市79条河流考核断面达标率就从53.2%提高到71.1%。江苏省政府率先决定在太湖了解最新苹果版体育投注平台 借鉴和推广无锡首创的河长制。
2008年6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实行双河长制的通知》,15位省级厅级负责人,与河流所在地的政府负责人一起,共同担任两级河长,负责15条河流的水污染防治。一级督办一级的工作机制,唱响了一台攻坚克难、标本兼治的好戏。
2012年9月,江苏省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河长制。2016年10月11日,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无锡首创的河长制,作为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全国推开。
先行先试的创新之举不止这些。江苏立足境内河湖实际,提出在全省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将河长制湖长制确定的主要任务落实到八项具体行动,并作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项目化推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落地生根。力争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永续利用、水环境整洁优美、水生态系统健康、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目标,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的江苏样板。
如今,在江苏大地上,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的河长们实现全省范围内所有河湖水系的“全覆盖”。河长制湖长制的内涵不断充实完善,河湖治理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治河良方正在丰富实践中焕发勃勃生机。在河长制湖长制的推动下,江苏的河流正朝着“河通水畅、江淮安澜,水清岸绿、生物多样,人水和谐、景美文昌”的美好愿景蜕变着。
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笃定。有理由相信,江苏水利人以科学智慧的决策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定能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18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