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伟康 陈思杰 温婷婷 见习记者 焦天 通讯员 黄梅梅 安芮
“现在灌溉条件有保证了,交通设施改善了,我们种的梭筛桃红澄澄的,销量可好了。”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陈家寨村梭筛组村民李大爷说。
靠着一代代普定水保人和陈家寨村梭筛组村民勤劳双手的改造种植,喜欢气候温和、充足雨量的梭筛桃不仅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头山上安了家,更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守着“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山丘,曾被定论为“最不适合人居”的普定县,如今被水利部评为国家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石头山”上结出致富果。跟随“沿着江河看中国·走进水美贵州”主题活动的脚步,记者来到了贵州省普定县,听到看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综合治理 硕果满山
北面为长江水系,南面为珠江水系打帮河的源头,普定县处于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作为贵州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最典型的县份之一,普定县的石漠化率曾一度高达90%,明显的坡度使水土大量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农药、化肥等进入江河湖库,面源污染严重,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2012年,普定县列为国家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县,水利部门与当地政府不断探索,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按照“四自”建设模式,开展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
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到放权于民、让利于民,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通过普定县水务局牵头设计与实施,发挥村民主动性、积极性,给予村民项目建设和管理的自主权、主动权、参与权,这是“四自”建设模式的关键所在。陈家寨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通过组建‘理事会’,村民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我们通过政策奖补,鼓励村民修建鱼鳞坑,同时加大对村民的技术培训和种植知识普及,陈家寨村逐步建成了梭筛项目区,闯出了‘普定梭筛桃’品牌。”普定县水务局水保站舒显文说。
乡村振兴 效益双丰
2019年,普定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开始了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旅程。
始建于2010年的普定县化新农业园在多年的运行中,灌溉设备已老旧,随着乡村振兴的逐步深入,曾经“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灌溉管网实现了“打通最后一米”。
在水利部门的指导与协调下,依托普定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近年来化新农业园区修建蓄水池60口、提灌站1座、灌溉管道4.99公里、机耕道4.78公里,灌溉用水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供水得到切实保障。
如今,化新农业园区已发展成为安顺市蔬菜基地,农民人均收入从以前不足250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元以上。
纵观十年间变化,在被称为“桃花岛”的普定,经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每一处披上绿装的山丘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每一个脆甜可口的梭筛桃都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最好证明。
来源:必威体育登陆 2022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