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上“新”—–/b>
酥梨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倻/b>
孟民先,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古县镇下闫灿村村民,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p>
“不着忙,现在水都够用!”这几天,正是酥梨春灌时节,他不用再起早贪黑守着水流到自家地里,总是不慌不忙地等到中午来看几眼自己的梨树林、/p>
是什么让孟民先不再为灌水发愁>/p>
祁县地处丘陵山区,昼夜温差大,具备得天独厚的酥梨种植条件,素有“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曾经,受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这里存在灌溉水源不足、地下水超采等问题,让农民守着优越的气候条件却因灌溉犯了难、/p>
2022年,事情迎来转机。古县镇酥梨基地提水灌溉工程竣工验收,梨苑灌区依托提水灌溉工程而建,为酥梨基地7个村?.2万亩耕地提供优质的灌溉服务、/p>
“灌溉时间变短了”是孟民先最先感受到的变化:“原来用井水灌溉,渗流严重,得一直在地里看着。现在用上灌区调来的水,一会儿就灌完了,省下好多时间!“/p>
用地表水浇了几年酥梨,村民们发现,改变的不仅是灌溉效率,还有灌溉收益。正忙着给自家梨树人工授粉的孟民先算了几笔账—–/p>
先看“收成账”。“产量都快翻番了!”提起去年的好收成,孟民先眉开眼笑,“从前用井水浇灌,每亩地产量也就?000?000斤,现在,我们家梨树每亩能产6000斤!“/p>
原来,地表水相对于地下水来说营养更丰富,浇灌后的地块不易板结,梨果产量高、品质好。今年,孟民先种的梨树花开正盛,一朵朵洁白如雪的梨花让他充满信心:“今年还能有个好收成!“/p>
再看“用水账”。据介绍,由于地表水浇灌渗流少,水源稳定,同样水量的情况下,地下水只能灌1~2次,地表水却能灌3次,这样既节水又省钱。“从前一亩地的水费加电费?00元,现在基本就是80元左右。”孟民先说、/p>
最后看“生态账”。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回升、/p>
梨苑灌区工作人员薛文烨介绍:“改用地表水后,灌区封存了超采区农灌机井47眼,地下水也能‘喘口气’,每年可压采地下水280万立方米。“/p>
节水增效,酥梨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值。水在渠中流,上“新”的灌区设施让古县镇的农业生产悄然变化…?/p>
技术更“新”—–/b>
灌区有“大脑”,数据连“云端“/b>
点击鼠标,开闸、调水等指令即可传达一线;安全巡查、水费计收等工作通过一个平台就能实现全流程办理…??0日,在昌源河灌区管理站,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信息化负责人李刚向记者展示灌区综合管理平台的多样化功能、/p>
作为全国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设灌区之一,昌源河灌区近年来积极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工程,推动灌区灌溉从经验型向科学型、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p>
“可以看到,目前三干渠渠首瞬时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李刚随机点开灌区一张图中的一个流量计,流量、流速、水深等信息瞬时弹出、/p>
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今年春灌中已经发挥了关键作用。李刚打开平台上的情景预演功能,随即,今年1?月不同区域的春灌用水预演情况以图表的方式呈现、/p>
“今年春灌前,平台根据土壤墒情含水率、水源来水量预测等信息,推演出每个地块不同时间的需水量,相当于为我们制定全年灌溉计划、指导农户灌溉定下了一个‘主基调’。”李刚介绍、/p>
但是在灌水过程中,气候条件、农户灌溉需求等因素不断变化,灌溉计划怎样随之调整>/p>
李刚解释,在灌溉过程中,模型会考虑这些变量因素,不断校正参数,最终调整总体的灌溉方案、/p>
“这样一来,我们能更精准地掌握水流推进时间,知道不同时间水头流到了哪个村庄,方便及时通知农户灌溉。”昌源河水利服务中心主任赵继刚补充道、/p>
什么时候放水?放多少水?这些过去靠“老把式”估算的问题,如今都可以靠科技“精打细算”、/p>
在山西最大的自流灌区汾河灌区,一套全域感知网正在为渠道输水安全“护航”、/p>
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智慧水务中心负责人段树强打开调度平台,关键站点的流量、监控画面一目了然。“汾河灌区在3条支?4.8公里渠道沿线以及二坝东、西干渠、三坝西总干渠等关键大闸,实现安防视频监控全覆盖,调度中心可随时观测渠道及闸门运行状态。”段树强说、/p>
智能感知设备为灌区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渠道水位、流量等监测数据实时汇聚至灌区调度平台,以可视化图表形式展示,构建起覆盖灌区关键部位的水利“神经网络”、/p>
截至4?4日,汾河灌区引水?524.5万立方米,灌溉面?0.17万亩,超额完成计划灌溉用水量、/p>
管理创“新”—–/b>
指导更精准,沟通更高效
“老周,村里种的小麦咋就没有试验田长得好,怎么回事?”祁县昭馀镇河湾村农民节水协会负责人罗小民攥着一缕麦苗,火急火燎冲进昌源河灌区三干渠河湾管理站试验田。河湾管理站负责人周海兵放下手中工作迎了上来:“走,到地里看看去。“/p>
由于河湾村种植小麦的村民不多,村民对什么时间灌水、灌多少水没有精准把握。周海兵到地里指导村民定量科学灌溉,让村里的小麦长得像试验站的一样翠绿、/p>
周海兵描述的这个场景,正是昌源河灌区河湾管理站今年春灌的一个剪影、/p>
走进河湾管理站试验田,绿油油的小麦已经长到小腿高,试验田的一边,立着一座气象土壤墒情监测设备,一旁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监测信息、/p>
“试验田的监测设备可以测?0公分?0公分?0公分土壤层的含水量,能帮助我们更精准地算出一亩地需要多少水,指导农户科学灌溉。”周海兵介绍,“昌源河灌区每个干渠覆盖的片区都有一个监测站,可以为每个灌片提供精准的数据服务。“/p>
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是保障春耕春灌有序进行的基础。昌源河灌区建立涵盖1个中心?个管理站?8个农民节水协会的管理体系,架起灌区与农民间的桥梁,让春灌管理更高效、/p>
“从灌溉前农户申请用水,到灌溉时科学分配水量,再到灌溉后结算收取水费,都是我们协会负责当好灌区和农户间的‘传声筒’。”已经当?年多协会负责人的罗小民说、/p>
管理到位,春灌用水更有序。河湾村村民罗剑魁家里种?亩玉米,看着别人家已经开始灌水却还没轮上自己家,他毫不心急:“都能灌得上!协会都安排好了灌溉顺序,不用咱们操心,放心得嘞!“/p>
日复一日的灌水工作在井然有序的管理架构下层层拆解,确保灌区十几万亩农田都能“喝上”及时水、/p>
从源头到地头,从“硬件”到“软件”,新设备、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正保障山西各地春灌有序进行。截??4日,山西已有128处大中型灌区开启春灌供水,春灌累计上水?.3亿立方米,灌溉面?19.7万亩,为今年夏粮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p>
再瞧罗剑魁家里的3亩玉米地,这几天浇完水,他总要到地里走一走,用双脚把刚播完种的地压得再实些。他或许不懂这些水利新技术,但他知道,现在的水,流得更“听话”、更放心,庄稼丰收更有盼头…?/p>
作者:王鹏翓br> 责任编辑:王